教练分享 | 成人,不会有情绪



泳橦老师说——“成人,不会有情绪”。

嗯?情绪,不是人人都有吗?


它在萨提亚“冰山”理论不是位处“冰山”下的第二层吗?


不是“认知三角”中联结“想法”与“行为”的那个角吗?


没有“情绪”或“被情绪”下的生命体存在吗?


如果一个生命体可以“被情绪”,那显然它也存在“情绪”,不然它又怎会接收到“情绪”影响下的“行为”变化?


“成人自我不会有情绪!”泳橦老师说得温柔且确定——是那种理性的铿锵,是如同被无数次验证后“非如此不可
(顾准语)”的盖上“正确”的印戳,是一个成人自我下的泳橦老师无评判、无建议、无引导、心口如一活出的水的状态。

这样的“确定”,让我对老师口中的“情绪”有了别解——这里的“情绪”,应该标注上引号,因为,它在此语境中有着特殊的含义。

成人,不会有情绪”,这里的“情绪”是正在侵蚀的蠹,让流水变腐,让户枢不转。

“成人自我……是逻辑,是事实,是基于解决问题的,是基于当下的……”面对大部分活在“适应性儿童”下的一脸茫然的成年人,泳橦老师拆解起“成人,不会有【情绪】”背后的要素来。

“是逻辑”、是事实是基于解决问题的是基于当下的”,我咀嚼着被拆解后的颗粒,想起今晨的一件小事。




醒来,06:41,错过了06:30开始的“书写”。


自责凌晨04:00醒后的又睡下,以至于一个“回笼觉”,误了才起步的刻意下的“坚持”。


自责有对一个周期完整性被打破后,出现瑕疵的不接受;有对自己缺乏毅力的评判——做事没有长性,虎头蛇尾;有对想继续睡又因这件事搁在心头的纠结。


但,仅仅3分钟后,也就是06:44,我坐在了书桌前,书写。

3分钟里,我首先叫停了我的那些想法

我接纳04:00醒来后又睡下的自己,毕竟,昨晚躺下已12点后。


至于“回笼觉”,实在睡得很馨暖,所以,我重新定义了“完整性”——不是锚定每一个点下去做某个关键动作,人不是机器,不是单一体系,它是复杂系统。做这件事本身带给我价值感的整体性,才是完整性中最重要的结果。


至于那个看似客观的评判——“做事没有长性,虎头蛇尾”,是真的吗?当然不是。


我不是在每件事上都有或常有这样的表现,而是就今天早上这件事;那份“纠结”,也因了前面想法的松动,行为软化了开来——去做就好;去做,比完美更有力量。

3分钟,用冷水冲了把脸,披上外衣,坐下,书写。



成人自我完全在当下,完全在此时此刻”。(泳橦老师语)


是的,“完全在当下”、“完全在此时此刻”,虽然很难,但只是“很难”,我现在意识下的“很难”。


不过,这“难”,也是事实。毕竟,它从我们很小的时候,小到开始用语言交流前,就开始了——


我们一直在接收来自家庭的情感脉搏,能量脉搏,接收他人的情绪,接收他人对我们的希望与期待......所有这些,都存入我们的私人账户,不知不觉


这以后,上学、工作、结婚、生育……我们去满足家人的期待,满足师长、朋友、爱人、上司,甚至周围人际圈的期待,我们走进了一些所谓的富有成效或功成名就的图景。


这中间,还有一些非人格的想法、信仰、观点等,流经我们的无线电波,润物细无声的渗进我们的感知。

就这样,我们被这些外部的力量引导着生命的“前进”。渐渐的,我们的自我认知变得模糊,面对问题的解决能力,连接更大可能性的智慧,随之下降。因为,我们大多时会优先考虑外部的观点、情绪、视角,而让自己,跌入心理陷阱。


我们离自己心的指引系统越来越远。直到有一天,我们发现,自己被调到了一个和自己要去往的本然且本质方向完全无法共鸣的情绪频道。


可是,这一切究竟是怎么发生何时发生的?我们却很少去问自己,只是像巴普洛夫实验中的狗一样,通过给出可预测的回应,来对特定的刺激,做出反应。

为此,我们必须有意拿回自己有意感觉的内在能力,把握住自己关注的力量。这力量,也是帕尔默在《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中说的
回归自身认同和完整




阅读 1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