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练分享 | 不是看见的才叫“发生”,不是“发生”后才开始去反省



前天下午,正吃着从保山机场买回的当日垫饥用的多味油皮花生时,遇一颗怎么也咬不碎,嚼不香的。莫非这花生皮下裹着石子儿?!我下意识的用舌尖把这颗异类“花生”舔含着送到了唇口。


竟是半颗竖瓣的牙齿!


谁的?!


自觉的用舌尖逐一舔舐牙尖。


“啊,这里少了一块儿!”当触碰到右下齿靠唇角处的一颗时,我叫了起来。


我的?!没有任何征兆啊?!站到镜子前,着实吓了一跳——残留的半边,如陡直的山坡,以斜切的姿势孤独的扎根在渗出些许隐血的牙龈里,紧紧依偎它的,是釉质层里的淡米黄牙本质(不知是不是叫这名字)


这是我第一次看到自己牙齿纵轴面的结构,很好奇,于是,张大了嘴,又凑近看了好一会儿。可越看越害怕,也越看越通透。


这颗牙齿,前一刻,还完完整整的,既没有蛀黑的斑点,也没有磨损的坑洼,然而,一粒油皮花生,就轻易将它击碎。


显然,这粒花生本没有这么大的威力,而是那颗牙齿的内在早已在悄悄变化。但我的口腔,我的唇舌,我的唾液,我的与之如此亲密的朋友们,竟无一察觉它走向分裂的结局。



如果,如果我的牙齿在某一刻都这样竖瓣状依次“打开”、“陨落”,我想像着那瘪下去的半边脸,完整的脸,再后来,是掉完了满口牙的没有了支撑物的塌陷的脸……


一种被时间偷手掠去生命中的年少,青春,中年的无力感,慢慢儿爬坡般的上身。


皱纹、白发、雀斑……不也是在“偷手”的作案里匍匐生长的吗?一经发现时,已经不是一二条、三五根、七八点......它们在告诉我:不是看见的才叫“发生”,不是“发生”后才开始去反省


我的半颗竖瓣牙,我的额头隐约的皱纹,我的夹杂在黑发中的若隐若现的银丝,我的颧骨边零星的浅褐色斑点……都是“偷手”送给我的一面镜子。


好在,还能照到镜子;好在,还可继续揽镜。但这样的时间,在一天天减少。


从出生那刻起,我们在这个世上的日子,就一直以减法运算,年轻时,以为老去,是很久远才会发生的,但只要简单一算就知道:以一年365天,一生80岁计,总和也不过29200天。若除去睡眠时间(以每天8小时计,80年总计233600小时,折为9733天),剩下的只有19647天。


  • “我还有多少个余日呢?”

  • “这些余日,我准备怎样过,不枉来人生走一遭呢?”


我问自己。


答案,是清晰的、坚定的——做自己!既不是别人眼中的我,也不是理想中的我,就是那个本来的我。经时间的雕刻,不断的打破限制的边界,发现自己真正的热情所在,真正的兴趣所在的我。


我们常会说“成为最好的自己”,这其实是一种对自己极高的,且少有人能抵达的境地。因为,要“成为最好的自己”首先得成为自己,而对“自己”的探索,是哲学史上的终极难题:


  • 我是谁?

  • 我从哪里来?

  • 我要去往哪里?


人穷其一生,都在回答此问。


而打开此问的钥匙,就是不断地探索自我和世界的关系,直到找到属于“我”的那个答案。


从这个视角来说,人生,就是探索,就是著名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说的:“我,是一切体验的总和。


而理想的教育,理想的学校,理想的老师,一定是保障孩子去探索,鼓励孩子去突破自我设限,为孩子搭建拓展“我”的广度深度厚度的平台。最终,成就那个“我”活出内心丰盈,为而不争的生命状态。




* 作者 | 崔雪君(Coach8学习教练)




阅读 12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