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练分享 | 教练式妈妈:少给建议,多用开放式问题让孩子自己思考



作者:陈林



最近开始整理我的教练工具箱——教练的位置


如果从教练的位置,去重新审视一下妈妈的角色,会产生什么化学反应呢?


这个想法太有意思了。


那什么是教练的位置呢?


这里会提及一个概念叫做“戏剧三角形”,这个是心理学家卡普曼在其《人间无游戏》这本书中介绍的一个人内心的剧本模式。戏剧,包括三个角色,分别是:受害者、迫害者、拯救者。从这三个名字就可以看出彼此的关系。


可是,在一个家庭中,亲子关系往往就是在戏剧三角中来来回回,我们每个人都会拿到自己的剧本,扮演不同的角色:


妈妈(拯救者)陪孩子学习(受害者),孩子心里委屈于是拖拉磨蹭(迫害者)妈妈心想,我都牺牲这么多了(受害者)你怎么还这种学习态度,于是妈妈开始教训(迫害者)........


久而久之剧本固化在我们的心中。于是,我们每天即使在家里也会上演的各种各样的家庭戏码。


在这个戏码中,我觉得我是OK的,你不OK,或者你OK,我可不OK,甚者我不OK,你也别想OK......




那教练在哪里呢?


教练相信对方本自具足,自己就具备自己解决问题的所有资源。所以,我们是在“我OK,你也OK”的位置——我既不是来拯救你的,你也不需要我的拯救,我只是陪伴你,从一个旁观者的角度带你走出情绪,给你一个更大的空间邀请你重新审视你原来的思维模式,探寻更多的可能性。


对待孩子也是如此。


孩子有自己的成长规律,但并不代表他们不能解决自己面临的问题,他们解决问题的方式和角度很可能都在你意料之外和能力之外,问题是你是否足够相信他。


我们之所以相信,另外一个原因是:一个人只有自己拿到责任,才会真正开始思考,才会有行动力。否则只是学会依赖,并且在建议不管用时埋怨:“你看,你让我这么干,我就说不行吧”。


这是一种转化式的思考方式,不是想我不能怎么样,而是想我怎么才能这样。


所以,在陪伴孩子的过程中,不妨以一个中正、开放的心态去相信,哪怕小孩子,也能解决他自己的问题。即使方法不对,但她有了思考、有了行动、有了反思、有了责任、有了主动权、有了自信、有了独立的能力。


少给建议,多用开放性的提问让他们自己去思考




阅读 9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