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练分享 | 清明节前夕关于纪念逝去亲人的议题的复盘



作者:戴苏



正值清明,相信好多人对亲人的哀思又翻涌了出来。尤其是疫情这三年,我们一直在面对生离死别,如何消化死亡带来的悲伤,如何去纪念逝者,代际之间往往会产生分歧矛盾。矛盾的背后交织着各种复杂的情绪、信念。


作为教练,如何在这类事关生死离别的人生议题上给予客户陪伴与成长,并支持启发客户内在的疗愈呢?


笔者想通过一场带有督导Demo(“示范”)的约谈,来展现一种可能性。


客户描述了自己议题的背景故事


客户从小与父亲情感上很亲近,在父亲去世之后,客户将父亲平日里贴身的物品原封不动的摆放在父亲生前住的房间里,这样的话,感觉父亲有的时候还在,并没有离开她。但客户的母亲,在做完一系列的纪念仪式之后,想把父亲的遗物慢慢处理掉。


对于客户而言,母亲的这种做法很冷酷,是在抹杀父亲多年一起生活的痕迹。虽然客户理智上明白,母亲的生死观和她不一样,但母亲的这个做法,在客户心里就变成了一个情感上的一个壕沟,无法逾越。


每逢遇到母亲提及要扔旧物,客户就没法理解,会很激动,没法和母亲心平气和的相处。


客户想通过教练约谈,找到一个方法,让她遇到母亲想处理遗物的时候,能够与母亲能够和平相处。


客户诉说的时候,声音是哽咽的,情动之处还有抽泣。


【教练独白】作为教练,遇到这样情境,首要的不是去呼唤客户的理性脑进行逻辑分析,而是先去安抚客户的情绪。


教练我听到你对父亲的思念和不舍,不愿意和爸爸的东西分离,接受不了妈妈处理遗物的做法。讲到这些的时候,你在哭。当下的情绪是怎么样的?


客户我以为我应该能平静的去诉说,但是看来我还不行。


【教练独白】客户话里的“应该”,展现了客户“我要坚强”的信念。教练认为此刻需要给予客户反馈。


教练父亲离世才区区几个月,我们的伤心、悲痛、缅怀都是正常的,我们不需要跟自己说“我应该平静”,我们允许自己的情绪流淌出来吧。


【教练独白】此时教练做的工作是,创造出来一个安全的场域空间,让客户继续宣泄情绪。


教练:我听到的就是一方面,你想让自己是“平静的”,但同时呢,我听到了你提到父亲的时候对父亲的深深的思念。那在父亲的房间里,你看到父亲留下的这些物件,你的感受是怎样的?


客户:你说到这个......(客户啜泣),我觉得很不好意思,太丢人了。


教练:什么会让你觉得丢人,不好意思?


客户:因为我是不太愿意流眼泪的人。记得之前和老公搞对象的时候,因为一次小性子生气哭了,老公说“你看你一天到晚跟受了多大委屈一样”, 当时说完了这句话我就记得我以后很长时间很少在他眼前流眼泪。我父亲去世,我都没有在我妈跟前流眼泪,挺好多人都觉得我这人可能挺刚的。


回答教练的问题,我看到那些东西,我总觉得,如果我一进屋,他在桌前写写画画,对我来说是一种开心。我习惯于把他所有的东西向原来那样,放在那边。我就觉得,他还在。




教练:我眼前的你,外表上让人看到的是比较刚的,很少在别人面前流眼泪,在别人面前去控制你的情绪,但是内心呢,你是非常细致的。


因为你可以记住父亲所有东西的位置,细心的把它摆放在他原来的位置上。想象能够看到他在写字台前,你会觉得安心,你会觉得他还在你心里。


你看到这个眼前的你自己,外表是刚强的,内心是柔软的,你看到她此刻所经历的一切,你觉得她需要什么?


客户:我觉得她需要一个能够让他放下所有的伪装的人。其实一直以来,不管是家庭关系或者是社会关系里,我已经不太习惯去表露内心的这些东西。


那有很多人会说,说你这个人一开始的接触和熟悉以后会有很大的不同。可能是因为在相对熟悉和安全的环境里边,我才会愿意表露一些自己的软弱。我真的是希望能有一个让我特别软弱下来的环境,把身上的那些外壳给点一点的抛掉。


教练:所以当你看到一个外壳坚硬的内心柔软,希望自己能够在一个安全的环境当中能够释放自己的柔软,放下所有的伪装。你看到的渴望和他的需要?这个时候你的感受是什么?


【教练独白】教练此时还是选择用画面去唤起客户的感受系统,让客户的情绪继续流淌。


客户:我的感受是——这人可能永远都不存在。有的人可以让我放下一部分,但是全然的放下,我觉得不可能有这样的一个人。成年人的世界永远都没有轻松,确实是再想回去也回不去了。


以,我现在特别不愿意听的就是“你不得不去做、你的责任怎么样”,我一听到这个就不由自主的生气。我觉得这又再向一个枷锁或者套外壳的方向上在不断的去推我。


教练:一个外壳坚硬,内心柔软的你,需要一个安全和信任的环境来释放自己,但同时你也会看到说,其实是没有一个人是可以让自己完全放下所有的这些伪装和责任。


在你父亲的房间里的那个你是什么样的?


客户:又提到了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我觉得我一直以来可能是很怀念小时候他给我的那种宽容


我的辫子长得特别长,都是我爸爸给我梳辫子的。他从来不会说,你这个地方你不好,或者是说考试考不好之类的。所以,我觉得随着越来越大,可能我更多怀念的是他的宽容。


【教练独白】客户这个时候揭示了父亲和父亲的物件对于她的意义。


教练:所以听到父亲的这个房间,对你来说不仅是能让你感觉到父亲还活着,让你安心。


回到家里,你觉得父亲在你身边,另外,在父亲的房间里更让你感受到曾经的宽容,慈爱。没有责备。那听上去父亲是那个能够让你没有伪装的人。


客户:但是其实人慢慢大了,父母和子女之间就是一个渐行渐远的一个过程。就是他给你那些包容,现在根本就是不存在的。


教练:在这个时候,你会看到父亲的包容和你度过生命的某个阶段。那随着自己的成长,实际上是自己的路,要自己走,自己去面对。


这个独立的不依附他人的你,再走回父亲的房间。当年那个在父亲面前,父亲给梳小辫子, 被父亲包容的那个小女孩,你看到她,她也看着你,你们在父亲的房间里。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场景?


客户:我觉得如果要是有可能的话,我对于那个时候的自己说,好好珍惜。陪伴都是一种奢侈。




教练:那你这个时候看到父亲?他对于已经成年,不再需要他包容保护独立的你,送你出门,和你告别。他会说什么?


客户:我觉得他可能还会不放心。


教练:父亲不放心,那你会对他说什么?不放心是什么?


客户:没事的,我很好。放心吧。


教练:你觉得父亲最不放心的会是什么?


客户:可能从小到大对我的不放心,都在于说我有这么多没办法改变的,没办法完成的事情。


教练:父亲会跟你说什么?


客户:不强求,不强求改变。


教练:好的,对。那听到这里,父亲给你留下的愿望就是——不强求改变,这是父亲对你的叮嘱。


然后,你已经独立了,你推开门,你依然走到成人的世界里,可能依然要背负责任,可能依然身上还是有盔甲,还是会把自己的情感把包装起来。那你走出门,但是你带着父亲的叮嘱:不强求


这个时候,你也看到了你的母亲在房间里。母亲以她自己的方式去处理他的东西,过自己的生活。你对她可能也有很多想要去改变,但也知道改变不了的东西。


客户:老师,我觉得我顿悟了。


【教练独白】教练在当下意识中创造出场景,促进情感、知觉、思想和行为的整合,让客户自己找到答案,如何面对母亲和自己的代际冲突。


写在后面


我们中国人大部分时候都会对生者说“节哀”或者是“逝者已逝,生者为大云云,理智上,我们都会规劝别人早点走出悲伤,且在古时候尚有丁忧三年,而现代人只能带上坚强的面具,快速擦干眼泪拼命生活。


但实际上,从人的需求上来讲,人是需要停下来感知痛苦,体验悲伤的过程的,而不是刻意压抑强行抽离出悲伤的情绪。这是对故人的缅怀,但同时也是对自我的一个探索的通道。通过适当的教练对话,能让人在疗愈中自我探索,汲取力量,面对未来的人生。


逝去的亲人也许用不同的方式存在着,唯有那份爱,永恒不变。


祝大家安康喜乐,珍惜当下。





阅读 11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