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制性信念在日常生活中是如何左右我们的?
作者:黄欧
信念是指事物应该是怎么样的,信念是主观的认知,有绝对性,通常用词有应该、一定、不会、必然等。
限制性信念是指阻碍人获得成功快乐和限制潜能发挥的观念和想法。
信念是如何形成的呢?
信念是人成长过程中,大量的人生经历经过总结、强化最终转化为我们对事物的一种绝对性的认知。
比如,我小时候看到奶奶被老鼠咬过,从此我就有了一个信念是——老鼠会伤害人。
但这个信念是否完全成立呢?显然这个信念的成立是有条件的,一定条件下,老鼠会伤害人,但大多数条件下并不是,因为绝大部分老鼠见到人是主动逃跑而不是攻击人。
限制性信念在日常生活中是如何左右我们的呢?
这几年在职场上最火的一个词莫过于“内卷”了,相信几乎每个人都排斥内卷,但为什么却又在参与甚至促使内卷呢?
因为我们抱着这样的限制性信念:我不付出同样多就会被淘汰以及我不付出更多就得不到升职加薪。
我们也偶尔看到在加班文化的公司里,不主动加班的人被公司淘汰了,然后我们的这个限制性信念就进一步得到强化,我们也因此更坚信这个信念是对的。
生活中最常见的就是鸡娃——张三家的孩子三岁就会背诵上百首古诗了,李四家的孩子报了好几个兴趣班,再看看自己的孩子,四岁了还只知道玩,于是我们开始焦虑,焦虑促使我们鸡娃。
不管孩子愿不愿意,也不管孩子快不快乐,我们都逼着他们背诗、写字、上兴趣班的课,日程排得比我们还满。
因为我们的限制性信念是:这个社会是从林法则,我们的孩子不努力学习技能,就会落后于别人,落后于别人就会被社会淘汰,他们的人生就是失败的。
在这样的限制性信念下,我们甚至不敢停,一旦停下就会产生自我怀疑,因为整个社会都是这样的信念,生怕自己不随大流就是错的,错了就会付出沉重的代价。
“不随大流就容易做错,错了就会付出沉重的代价”这又是一个限制性信念。
在鸡娃这件事情上,多个限制性信念相互作用下,我们被驱使着惯性使然、永不止步。
但这些限制性信念,有多少是事实和真相呢?就拿鸡娃来说,社会就完全是丛林法则吗?不学习更多的技能就一定会被淘汰吗?被谁淘汰?以及淘汰是如何定义的?不成为凤头人生就是失败的吗?比起孩子的快乐和内心充盈,成绩和标签才是成功吗?
当正视自己的限制性信念并提出疑问时,就会发现限制性信念是多么站不住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