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容器,一个可以尝试的提问框架
作者:刘咏
端起手边的马克杯,喝了一大口已放凉的开水,干涸的喉咙瞬间得到了滋养。
慢慢的后仰靠在椅背,看着刚刚关闭的语音通信界面,脑海中又回想起这次的教练谈话。
我(客户):最近很疲惫,我想调整一下这个疲劳的状态,变得精力充沛。
教练:能具体聊聊吗?
......<15分钟后>......
教练:感觉你有很多事要做,而且还都想在当下的“窗口期”里处理。
我:是呀,所以一做起来就忘了时间,弄的自己很是疲惫,积累起来就更疲惫。
教练:你为了那个精力充沛的状态,已经尝试过什么呢?
我:做过了一些调整,比如:调整计划、减少工作量......效果都不大,转天还是那个样子,有些挫败呀!
教练:你要的那种状态具体是什么样子?
我:就是.......<大段陈述>
教练:听上去与你当下的状态有很大距离呀?
<沉默......不知道是刻意留白,还是不知道该问什么了 >
我:是呀,差距好像有点大,感觉需要生活状态的改变才行,好像不是马上就能改变的。
<沉默>
我:如果我不要求明天状态就改变,而是先把到年底这段的生活状态进行规划,是不是可以呢?
教练:到年底这段时间,你要怎么规划呢?
我:我好像有思路了......
<20分钟后>
“看似你已经有了打算,那你从今天的教练过程中,有什么收获吗?”教练的最后一个提问,带着轻快传来。
“我最大的觉察是:调整状态不是一个结果,而是一个过程,我怎么能期待睡一觉,明天状态就调整过来了呢?得有一个过程,得有一个时点,得有一个变化程度才行。”
一个兴奋的声音响起:“这算是我们今天共创的一个关于状态调整的提问思路吗?”
“必须是呀!共创的结果!”我在回应的同时,脑子中又跳出了一个想法,立刻就分享给我的教练:
“再遇到这种状态调整的,是不是我们可以问——如果你要完成这个状态调整的第一步,你打算用多少时间,调整百分之多少呢?”
我从回顾的思绪中走出来,自言自语:一个稳态到另一个稳态能一蹴而就吗?
希望一下顿悟或是奇迹,明天就改变成那个样子,概率极小的,更多时候是不切实际的。
如果是这样,不如给自己设置一个“时间容器”,让不同状态下的“我”先共存在一起,一步一步的设置转变目标,慢慢的转变。
这个“时间容器”,即是容纳,也是边界。
*该案例的分享已得到客户的许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