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唠叨的人闭嘴只需要做好这一步
作者:刘睦橙
一般家庭中总会有一个人比较唠叨,这个唠叨的人一定是“费力不讨好”的人。而且,唠叨的人也常常是发起谈话的人,比如——
- 妈妈唠叨孩子:这么半天,你还没写完作业,一会该睡觉了,快点写。
- 妻子唠叨丈夫:又不回家吃晚饭了,老出去喝酒伤身体,别开车早回家……
这样鸡毛蒜皮,鸡飞狗跳的日子在我们的生活里多如牛毛,数不胜数。
其实,学了教练就知道,大部分人唠叨的意图是没有得到对方的回应,可能是在事情的确认上不清楚,也可能是期待情绪价值,希望获得安抚。
比如,独自在家带孩子的妻子跟丈夫说:“你下班了,买一斤鸡蛋回来,孩子要吃”,而丈夫下班双手空空的回到家,如果这样的场景已经出现过很多次,妻子就可能展开一系列的“语言攻击”,让丈夫魔音绕梁三日不散。
而丈夫作为被唠叨的对象首先反应是烦躁、无奈、可能还会愤怒,最后给出的回应也可能敷衍的回复——“我知道错了”,也可能说“我马上去买作为补救”,还可能跟对方吵几句“别烦了,下次注意”,最后有可能就说沉默到底,什么都不说。
而沉默恰恰又会引发妻子更猛烈的一轮唠叨,意图通过大量重复的诉说加深对方的印象。
心理学有个最温暖的概念——安抚,是一个人给予另一个人的承认、注意和反应,是任何对别人的存在表示认可的行为。
我们在这个由人组成的世界上,每天所进行的,就是安抚的交换。当然,安抚有正向的和负向的,无论什么形式的安抚都比漠视要好。
漠视——最让人伤痛的概念,指的无意识的忽视与解决问题相关的信息。
上面举的例子里,丈夫说“我错了”、“知道了”,这就是正向安抚,马上去买也是正向安抚,说别烦了就说负向安抚,而沉默就是漠视。
唠叨的人无论是确认事件还是期待情绪价值,都是找对方要安抚的行为,最明确的回应就是:
“对不起,我错了,如果晚餐要用,我现在去买,如果今天不着急吃,明天我再带回来,今天周一工作特别多,确实忙忘了,真的是我的错……”
即承认错误,安抚了妻子,也给出方案,有补救行为,同时解释了自己的处境,引发妻子的同情。
但是很遗憾的是现实生活中,被唠叨的一方或者几方往往意识不到对方的需求。ta沉浸在自己的情绪里,防御或者否认自己的情绪和需求,也看不到自己有回应的能力,所以用漠视回应对方,也回应自己。
比如例子中的丈夫,大概率可能意识不到妻子的意图和需求,也看不到自己回应的能力,他可能认为自己的漠视还是忍辱负重,促进家庭和谐的表现,殊不知,漠视在关系中是最伤人。
其实,任何关注的行为都是安抚,但同时也要表达出来,无论是语言还是行为,要明确回应对方,让对方感受到。
家庭是提供安抚最安全的环境,也是最容易获得的大量安抚的场域。就像我们吃喝拉塞最基本的生理需求一样,安抚也是人的精神世界最基本的需求,可以通过交换得来,我们现在经常说的情绪价值也来源于此。
所以,让唠叨的人闭嘴其实很简单,只需要做好安抚。
安抚的能力是可以学习并加强的,而且,教练认可人是本自具足的。所以,让我们看到自己的安抚能力,安抚自己,安抚我们爱的人,提供我们的情绪价值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