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了解自己,越理解他人



作者:黄欧



最近孩子放寒假在家,家里本来就需要有人花更多时间照顾,而家里的老人每天外出的时间变多,照顾家里的时间变少,因此我内心产生不满的情绪。


出于觉得自己没资格要求老以及不知道以怎样的方式跟老人沟通更好而选择闭嘴但情绪一直积压在心里,又觉得这样不是办法,积压的情绪迟早会暴发出来。


于是找到教练帮助我梳理如何来处理这件事。


在教练的帮助下,我明白了情绪的来源——


我觉得老人外出的时间过多,早上大家还没起床就出门一直到上午九点左右。然后,回来买个菜又出门到中午十一点多或十二点才回。下午带孩子,晚上吃完晚饭又出去到晚上九点半或十点过了才回来。


我不反对老人外出,而是觉得外出的时间过多,并且早上和晚上正是需要人手的时候老人不在家帮忙。


其次,还清晰了我不是单纯觉得老人外出时间过多而产生情绪,而是自己的时间和空间受到压缩,自己对自由的需求没有被满足而产生的情绪。


虽然家里还有另一个老人帮忙,我可以维持自己原有的时间和空间,但出于对另一个老人的体谅,我无意识地选择了多承担一些。同时,又因自己无意识的主动选择使自己的时间和空间被压缩,造成对自由的需求没有被满足。


这就是事件背后我自己的整个情绪触发模式。



清晰的不仅是整个情绪触发模式,还有自己对自由的需求程度。这让我更加了解自己。


同时,这也让我意识到,自己对自由的需求程度高,但老人其实也一样,他也属于这样的人。那我满足自己的需求我觉得理所应当,老人满足自己的需求就不应该了吗?


如果我是以这样的逻辑去要求老人多为家里付出或者发泄情绪,从而使自己的需求得到满足,这跟无理取闹没什么区别。


有了这些反思之后,积压的情绪消失了,也不再对老人有不满。


收获的启示是:越了解自己就能越理解他人。


通过不断地了解自己,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他人的思维、情感和行为。当我们经历过类似的情感和经历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他人的感受,因为我们能够将自己置于他们的位置上并感同身受。


通过自我反省和自我观察,我们可以深入了解自己的行为动机和价值观。这种自我反省可以帮助我们意识到自己与他人之间的差异和相似之处,从而更加理解他人的行为和决策。


并且,当我们了解自己的观点和需求时,我们可以理解自己和他人之间的不同之处,并寻找双方都能接受的解决方案。


因此,了解自己是培养同理心和理解他人的关键,它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处理与他人的关系,还有助于个人的自我成长和发展。



阅读 1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