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倾听才能共情,共了情自然啥都迟早会有



作者:大殷



做教练几个月了,常常会因为倾听能力不够,问不出好问题而感到挫败。


曾经一度紧抱着教练流程的大腿,机械而忐忑的对号入座;也曾彻底放飞,想起什么就问什么;甚至还尝试过故作高深,整一些超概括模糊的意会式提问……至于客户会跑到哪,一切随缘。


“我觉得没解决我想解决的问题……我觉得教练其实可以更关注下我的情绪……教练可以……”——面对这些随缘后遗症,确实让我有点抓狂,理不清就不理了,刚买了一辆公路赛通勤,兜风去!


耳机一带,肆意穿梭在骑行道上,挥汗如雨之时心却渐渐沉静了下来。一首首或抒情、或亢奋、或幽婉的歌曲开始变得越来越清晰——


从刚开始只是听到模糊的节奏和似是而非的词句,到现在通过歌词腔调听出歌手所想传递出的情感,一句句化为一幕幕,自己也神奇的仿佛置身其中,随着歌声哀婉悠扬,起伏蹉跎……


随着歌曲的韵律,我的脑海中的各种画面越来越生动。我很清楚,我此时就置身在词曲的意境中,每当下一句歌词出现,我也会伴随着转场,体会新的不同风景。


这时,一个念头突然出现:这算不算倾听?




如果把客户看作一位歌手,客户的表达听做是在演唱他的原创歌曲,那我会怎么听?


我首先会听曲风,歌曲有中国风、嘻哈风、摇滚风......


哦吼!客户有:悲伤风、阴郁风、憋屈风……


然后,我会听曲意,听听又是七情六欲里的哪个没被满足,引得这位歌手(客户)在此地儿仗歌抒情。


最后,我会把自己的情绪酝酿到和歌曲同频,深深的沉浸其中,再细细品味歌曲的遣词用句,体会歌手那些欲语还休的未尽之意(扭曲、删除、概括……)


最后的最后,让我们一起摇摆,嗨起来~(伴舞)


啊哈!我貌似找到了适合我自己的倾听隐喻


以前,总觉得自己做教练这儿也不行,那儿也不行(我不OK),现在的自己就是个听歌的,有耳朵听得见就一切OK(我OK)


以前,觉得客户这儿也不行,那儿也不行(对方不OK),现在人家是能发行原创的歌手,水平自然高,自然也OK(对方OK)


有倾听才能共情,共了情自然啥都迟早会有!(解决问题前,请先解决情绪。)


即使歌词听不太懂,曲风曲意是高兴是难过总能感受出个大概吧!


无奈风的陪叹个气,憋屈风的陪咬个牙,绝望风的陪沉个默……


这不都属于只要感受到就会自然而然有感而发的自然反应嘛?!



N多工具模型都是想方设法让人学会,要由外向内去感受、理解对方的渴望、想法、需求,以前的我只会僵硬的套工具,这个行为放模型里的解释应该控制型父母,他说这的句话在模型里的解释应该是内视觉类型……


工具模型的发明是为起到一个人们从0到1的上手突破的作用,了解之后还得靠人自己花时间去打磨才能融会贯通,最终发现那些所谓各种类型背后的,隐藏起来的渴望和需要。


当掌握倾听能力时,一样能达到,甚至能比工具模型更快直接的达到这种洞察,真的很奇妙!
这也许就是佛陀所说的,每个人都本自具足吧!



阅读 14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