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评判与不评判之间



作者:Ashley



学教练以来,我对于“中正、不评判”的教练状态十分认可和向往,也很期盼可以在生活里活出这种状态。


为企业招聘负责人,却在自己的专业上遇到了挑战,因为这份工作简直每天都在疯狂地“评判”——初筛,每份简历要在10秒以内做决定;面试,用最多一小时的时间审视候选人几十年的积累......


我看过几万份简历,却只聘用过几百人,似乎99%的候选人都被我评判了,两手"沾血"。


可是,如果不评判,我要怎么做出决定?如果不评判,我应该是一种怎样的状态?


这个问题在我脑海里盘旋了很久,直到学习了太极会谈法,我看着“knowing”和“not-knowing”,似乎在评判与不评判之间生出了一条道路。



在招聘里,我知道这个岗位需要具备哪些专业经验,我知道当前业务需要什么技能点,我知道什么样的个性和价值观能够和团队适配……


对于这些信息我可以保持knowing的状态,因为它们恰恰是我在这个招聘任务上的“B点”,我需要掌握清晰的衡量标准。它们在我脑中组成了一把尺子,评价每个候选人的适配程度。


但对于很多其它的信息,我应该保持not-knowing,尤其在简历筛选的阶段——


  • 我不知道那些只有几个月的工作经历背后发生过什么故事;
  • 我不知道那些长长短短的空窗期背后是怎样的心路历程;
  • 我不知道一段名校、大公司的履历中具体有怎样的含金量;
  • 我不知道一次行业或专业的转换对候选人意味着什么;

而在面试的对话里,如果我像在教练对话里好奇客户一样去好奇候选人,我会发现每个人独特的学习方式、思维方式、沟通方式,会听到每一次成功或失败经历里的反思,会看见每个人身上特别闪光、不可复制的品质。


当然,也有可能会看到与光鲜简历不尽然匹配的平庸状态,看到与组织文化难以融合的危险信号。



如果更发散一点去思考,面试远远不只是一场对候选人的“过去”的审判——候选人和我、和每一位面试官、和用人经理在每一次的对话里都会产生新的关系性知识,会用语言创造出新的现实。我们不仅在评价他们已经积累的技能,也在感受一种流动着的“当下”状态。


如果进入真正的工作环境中,这些新知识、新现实更是日新月异,甚至没有人能够预见,又往往决定了许多工作结果。


人们常常虚泛地称之为chemistry,或者“气场相合”,如今我知道了它究竟是什么。


所以,我们做招聘招来的绝不是一张张没有表情的简历,而是一个个鲜活的人。我们给团队增加的不是标准化的工具,而是通过加入新人制造新的关系,用充满可能性的、流动着的每一个“当下”,制造出新的创造力与生产力。


想到这里,我不只找到了一种理想的状态,似乎也对招聘这件事有了新的理解,用现在流行的话说,“到了next level”,真是豁然开朗!




阅读 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