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了沟通模型,沟通就平和了



作者:炎炎



一段时间内,我苦恼于跟妈妈的沟通,于是找到了教练。


我的议题


以前跟妈妈的沟通很容易情绪化,她是控制型妈妈,强势且脾气急,我也完全继承了这一点。人到中年,我想跟妈妈平和的沟通,我做了很多努力,取得了很多进展,但发现偶尔还有例外。


有次,妈妈答应帮我做件事情,并答应安排好时间后告知我却没有这么做。我忙碌到晚上10点发现没有收到妈妈反馈,着急之下抄起电话就反问妈妈:“为什么没有给我反馈?”


反问句+态度不好,爸妈一起反击我,“还回什么电话啊,不都说好了明天帮你办事么?”一句话把我闷那儿了。


平和沟通失败,想解决事情得从头来。


教练对话和督导老师点评后,我有了新的觉察和认知。




这是一个典型的PAC沟通的案例。在交流双方保持在平行或互补状态,即反应方的自我状态与发出沟通一方所期待的自我状态一致,沟通就能持续进行下去。


  • 沟通的平行状态:比如养育型父母养育型父母,自由型儿童自由行儿童,成人↔成人

  • 沟通的互补状态:比如控制型父母适应性儿童,养育型父母自由型儿童




上文案例中,我对妈妈的期待在成人状态——希望她说到做到,及时给我回复。但我对妈妈的沟通表达是控制型父母状态,我的反问和理所应当的质疑,让妈妈觉得我站在权威的位置向她发出要求。


此时,我妈如果能在适应型儿童的位置回复我,比如“哎呀,对不起啊闺女,我一忙活给忘了,咋整啊?”这样我俩的沟通就是互补沟通,实现了双向奔赴,沟通会持续下去。


或者,我妈站在成人位置,情绪冷静,头脑清晰——“闺女别着急,咱们现在定时间也来得及,明天不会耽误事。”向我发出成人表达信号,邀请我冷静下来进入成人状态,接下来两个成人根据事实制定解决方案,那双方会进入成人的平行沟通状态。


实际情况是妈妈被我的言语挑衅,也以控制型父母的状态回应,那我们的交流呈现交错,即一方的反应不符合沟通发出方的预期,沟通被打断/毁坏,话不投机半句多,平和沟通失败。


此时,如果想沟通继续下去,一方或双方需要改变自我状态,才能继续沟通下去。


回到开始的案例,我知晓妈妈是控制型父母风格且我有沟通预期(请妈妈帮我做事,且双方平和沟通),那么我可以站在自由型儿童的状态,发出一个邀请妈妈进入养育型父母状态的沟通:


“妈~,你看都这么晚了,明天什么时候帮我办事,定时间了嘛?(撒娇可怜状),再不定时间明天办不成事就麻烦了。”


通过撒娇卖惨调动妈妈成为养育型父母,养育型父母通常把“别担心”“别害怕”挂在嘴边,推动他们关注我之所急,大家一起解决问题,让沟通持续且平和的进行下去。


通过PAC模型拆解,我发现了人性沟通的底层逻辑,瞬间领悟与人沟通的玄妙。


这次督导之后,我跟我爸妈沟通时,会思考自己想达到的目标,考虑自己应该从什么位置状态出发去沟通,沟通效果以及跟妈妈的关系融洽很多,妈妈对我也越来越满意。


真的好棒!




阅读 1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