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喻帮助双标客户放下“感性”和“理性”的纠结
作者:炎炎
一直觉得隐喻很神秘,直到偶然有了一次尝试。
那次的议题是妈妈在孩子教育上对自己总自责和不满意,理性上觉得有些事情过去了无法改变没必要再纠结,感性上觉得作为妈妈需要让孩子有好的起点好的基础,于是总陷入深深的自责和内耗,这位妈妈希望能在理性思考和感性思考之间做些平衡。
沟通中,发现这个妈妈对自己比对别人有更高的要求,对有关自己孩子的事情对自己的要求高上更高,这种“马后炮”(客户语言)的高要求让她不断陷入深深的自责。
似乎对自己更高的要求是客户默认的信念,难以动摇。
……
教练:你对自己的要求比对别人高,你不断沉浸在自责和纠结中时,你获得了什么?
客户:比较低落,获得的都不是一些积极的东西。
教练:你知道这样做的时候不积极、低落,是什么让你仍然对自己比对别人有更高的要求?
客户:我不跟别人比什么。我觉得,孩子是自己的,总是想着亲手能够给他绘一幅更好的通向未来的地图嘛。但这地图你开始画的时候画错了,就自责,你可以给他画对的。你选股票,你可以选B的,你曾经考虑过选B的,你还是选A。
事实层面,客户看到了自己的双标和马后炮,仍沉浸自责无法拔出。此时,客户用了隐喻,教练决定尝试跟进。
教练:孩子的人生地图为什么是由你来画?
客户:因为当孩子不知道的时候,或者他的心智什么没有到那一步的时候,爸爸妈妈是要给他画。很多小孩,你说他自己愿意学外语吗?他愿意去双语国际学校吗?不一定的,但是爸爸妈妈是不是在那个阶段,咱们都是给人家规划好的。
教练:你的人生也是你父母给你规划好的吗?
客户:谈不到人生都是规划好的,在小的时候,比如说我几岁的时候上学,又从那个学校转到另外一个学校,那肯定咱小时候自己没办法做到的,都是父母做主的。当时妈妈觉得另外一个学校可能离家更近,教学资源更好,然后就给我转过去了。
教练:孩子的人生地图就是由父母来画的,这是你的信念?
客户:他早期的人生地图。我觉得也不是信念,大家都这么干。
教练:大家都这么干的事就一定是对的吗?
客户:谈不上对错,当孩子没有能力的时候,都是父母规划的。
教练:这一定就是对的吗?
客户: 不一定。
隐喻,加上教练的追问,客户的一些牢固的信念开始松动。
教练: 你觉得你的孩子什么时候,他的人生地图归他画?
客户:如果他自己想要拿这个笔,说妈妈我自己来画这个地图,那我就交出去,你自己画。
教练:那大概是在什么时候作为转折点?
客户:可能每个孩子都不一样。如果就我来讲的话,可能就是此刻现在吧。
教练:那你还有什么放不下的?你还在纠结什么?
客户:就好像因为他的地图在他没有掌控权的时候,我画的那部分我自己不满意。
教练:那你还有机会改掉它吗?
客户:先前已经画完的,那就改不了。
教练:此时此刻的自责和纠结还能带来什么?
客户:带来那种内耗。
教练:聊到这的话,你觉得你有什么发现吗?
客户:我觉得聊到这的时候,我的发现,你就该交出来这个地图让孩子自己去画,如果前一部分地图,也不是说画的很糟糕,可能可以画得更好,不够理想,但是毕竟已经画了,然后也回不去了。
那咱们就把剩下的这个地图让孩子画的更好,交给他自己画,自己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如果能提供一些帮助,就帮助他画的更好。
在隐喻中,客户厘清孩子是他人生的主体,也清晰自己在辅助的位置。
教练:是真的愿意这样来做吗?
客户:真的愿意。
教练:如果把画地图的权利给到了孩子,你觉得在未来孩子的事情上,你的感性和理性的比例分配会是怎样的?
客户:我就觉得说你画成什么样我都能接受。
教练:那基于他画成什么样你都能接受,做到了这一点,你觉得你的感性和理性的比例关系会是你想要的吗?
客户:如果我是真都能接受的话,我就不考虑是感性还是理性的。只要自己能接受,能自洽就行。
有时候看新闻,有的教授家的孩子去什么哈麻牛剑留学,有的教授家的孩子开出租车做一份很普通的公司的小职员的工作,那也没什么。不是咱说没什么,这没有用,教授能接受就行,看着其他的教授、你的同事的孩子去了哈麻牛剑你自己的孩子去开出租车。
这是一个真的报道,那个教授说没什么,孩子天天高高兴兴、身体健康、吃什么都香,我觉得挺好,就你接受就行。
教练:聊到这儿,今天议题你觉得解决到了什么程度?
客户:我想明白了一件事,地图前半部分不管画的如何已经画完了,后半部分就让孩子自己去画。他画成什么样我都接受,反正我能给托多少底就托多少底,我想明白这件事。
教练:好。当你想明白这件事情的时候,你会对感性蹦出来让你纠结自责的你说点啥?
客户:我就会把地图给她看,跟她说,那就祝福孩子。毕竟开始的那个地图是很小的一部分,后面的人生后面的地图才是更大的一个地图,后面的地图你要祝福自己的孩子,他会把后面的地图画的很好!
教练:好。带着你对孩子的这份祝福,我们今天的教练对话就结束到这可以吗?
客户:可以的。
在隐喻中,客户的自责、客户的感性和理性的交织都被放下和解开,并站在人生的长度上,放下过去,祝福孩子的未来。
这次教练对话让我发现客户沉湎于事实和既有信念无法拔出时,跟客户一起进入她的隐喻。在隐喻中,客户就可能没有了现实生活中既有的信念和束缚,很容易发现新的视角和答案。再回到现实时,结合隐喻成果,恍然大悟,豁然开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