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练市场为什么突然"火"了?
作者:薛铁林 (MCC级别教练)
教练吧(Coach8)创始人,曾任新高教集团副总裁、水晶石数字科技集团副总裁、金牛和瑞投资合伙人;中国传媒大学客座讲师;LUXX Profile大师级分析师&中国区首席讲师 ;乐高 Serious Work 认证引导师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教练头部企业客户超过60家。
作为亲历者,我一直在观察中国教练市场的变化。
从ICF数据看,中国教练市场增速惊人,但背后的原因其实很有意思。
首先,是社会需求的变化。
2024年,"职业倦怠"成为热搜词,35岁职场危机、企业管理转型、新一代员工管理等话题持续发酵。
在这种背景下,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寻求专业的支持和引导。
对企业来说,教练式管理成为提升团队效能的新选择。
对个人来说,教练成为职业生涯的重要顾问。
其次,是人们对心理健康的重视。
疫情后,国内心理咨询需求大幅上升,但很多人发现:除了问题解决,他们更需要一种前瞻性的成长支持。
教练恰好填补了这个空白——不是治疗已有的问题,而是帮助人们发掘潜能、找到方向。
再看供给端的变化。
过去几年,大批海外留学回国人才和职场资深人士转型做教练。他们带来了国际视野,又了解本土需求。
比如,一位前500强高管转型成为教练后,不仅服务企业客户,还专门为留学生家庭提供生涯规划服务。
市场教育也功不可没。
早期人们对教练的认知还停留在"就是告诉你该怎么做"的层面。但随着各大平台的科普和分享,越来越多人理解了教练的真正价值:通过专业的对话促进自我觉察和行动改变。
有趣的是,中国特色的职场文化也推动了教练市场的发展。
在直接表达可能引发冲突的环境中,教练式对话提供了一种新的沟通方式。
一位企业内部教练告诉我:"当我用教练式提问代替说教时,团队的参与度明显提升了。"
但市场的快速发展也带来挑战。
一些培训机构过度包装,承诺几天就能成为教练;一些从业者未经专业训练就开始接单......
这种现象正推动行业加速规范化,客户也越来越懂得甄别真正的专业教练。
展望未来,我认为中国教练市场会继续保持活力,但增长方式会更健康,细分市场会更清晰。
首先是职业发展教练。
在"就业难"成为社会热点的背景下,这个领域的需求激增。
数据显示,2023年应届生就业教练的需求同比上涨150%。不只是应届生,35-45岁的职场中年也成为重要客群。
一位资深职业教练告诉我:"现在的求助者不再满足于简单的简历修改,他们需要对职业生涯有更深的理解和规划。"
第二个值得关注的是家庭教练领域。
随着三胎政策全面放开,家庭教育的需求显著提升。特别是在双职工家庭中,如何平衡工作与家庭、如何进行高效育儿成为刚需。
一位从业十年的家庭教练分享:"很多家长的困扰不是不知道怎么教育孩子,而是不知道如何把教育理念落地。这正是教练可以帮助的地方。"
第三是企业内部教练。
这是一个特别有意思的现象:越来越多的企业不再满足于外聘教练,而是开始培养自己的内部教练团队。
某知名科技公司的人力资源总监透露:"培养内部教练不仅节省成本,更重要的是这些教练了解公司文化,能提供更精准的支持。"
第四个新兴赛道是创业教练。
在当前的创业大潮中,创业者面临的不仅是商业问题,更多是心理压力和决策困境。有经验的创业教练往往能帮助他们在困境中找到突破口。
据不完全统计,2023年创业教练的市场规模已超过10亿元。
但每个细分领域都面临不同的挑战。
-
职业教练需要持续更新对就业市场的认知;
-
家庭教练要平衡专业边界,避免越位到家庭治疗领域;
-
企业内部教练需要在独立性和归属感之间找到平衡;
-
创业教练则面临如何证明自己专业价值的问题。
有趣的是,这些细分领域并非彼此孤立。
"真正的机会在于'跨界整合'。比如,一个优秀的职业教练往往也需要具备家庭教练的能力,因为职业发展从来都不是单独的议题。"
展望未来,我认为最具潜力的不是某个单一领域,而是能够整合多个领域专长的"复合型教练",能够从多个维度理解和支持客户的需求。
不过,无论选择哪个细分领域,有一点是共通的:深度专业化和持续学习能力将成为成功的关键。
在这个快速发展的市场中,只有真正理解客户需求、不断提升专业能力的教练,才能在细分赛道中站稳脚跟。
你觉得还有哪些细分领域值得关注?或者你对现有领域有什么独特的见解?欢迎分享你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