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通过教练技巧成为“共情高手”?专注当下与积极认知
作者:炎炎
学习教练课程一年多来,我惊喜地发现,自己逐渐能够敏锐地感受他人的情绪了。今天,就迫不及待地想把我的两大深刻体会分享给大家,让我们一同朝着 “共情高手” 的方向迈进。
1、专注当下,传递真实感受
在与客户交流时,全身心地专注于当下和眼前这位讲话的人,并适时表达此时此刻这个人带给自己的感受,是极为关键的。
当客户讲述过往已发生的事情时,我们人类的本能常常会让我们不自觉地对事情做出评判。
可千万别小瞧这细微的评判之心,哪怕只是一丝一毫,客户都能敏锐地察觉到,进而在内心悄然筑起一道防御的高墙,紧闭心门,不再愿意袒露心声。
要是客户谈论的是尚未发生的事情,我们又很容易萌生出拯救、帮助对方的念头。
但这么一来,客户对自己人生的掌控权就会受到影响,甚至可能激发出他们的报复与迫害心理,导致客户原本想要表达的初衷被迫中断。
相比之下,倘若我们能够静静地聆听,专注于此时此刻讲话的这个人,不介入他所讲述的事情本身,不夹杂任何评判和拯救的想法,也不打断他的表达,其实就是在为对方创造一个安全的环境,给予他充分的空间去梳理自己的事情,这是对他的允许与尊重。
与此同时,在合适的时机表达出我们从他那里感受到的情绪,客户便会强烈地感觉到自己被深深看见、被共情、被鼓励。
这种由安全环境带来的放松,以及被看见和共情所产生的激励,一旦被客户感知到,往往能促使他们产生连教练都意想不到的觉察与思考。
举个例子,当孩子兴高采烈地表达对一个女生有好感时,我们可以这样回应:“在你这个青春萌动的年纪,对女生产生好感太正常啦!儿子,你真的长大了!”
或者说:“这样反应机敏的女孩,确实让人很难不印象深刻。”
又或者夸赞道:“孩子,你能关注到她身上这么多优点,越来越懂得欣赏他人了,真棒!”
再比如:“孩子,看来你发现了一个非常出色的女孩子呀!”
再比如,当一个第一次担任助教的人,对自己主持的课堂讨论会不太满意而向我们倾诉时,我们可以真诚地说:
-
“能看得出你为这次课堂讨论会付出了很多努力。”
-
“第一次当助教,而且没人指导的情况下,不仅顺利走完了全部流程,还一直积极回应学员,努力维持整个场域的氛围,真的很了不起!”
-
“我能感受到,带组教练的优秀以及她对你能力的认可,给你带来了不小的压力。”
专注当下,就是要做到不评判过去发生的事,不急于拯救还未到来的未来,只是心无旁骛地将此刻的感受真实地表达出来。
2、秉持积极认知,挖掘正向意图
坚信每个人都是 OK 的,每个人行为背后都藏着一个正向意图,而且每个人当下的行为都是基于自身情况做出的最优选择——这其实是米尔顿・埃里克森提出的教练的5大前提或5大心法中的3个要点。
这三个原则深刻地告诉我们,在教练的眼中,客户本身不存在问题,他们本自具足。
如果我们抛开对个人行为所产生结果好坏的评判,就会发现,每个人的行为动机都是积极向上的,都是为了达成自身合理的意愿与诉求。
不管一个人在行事风格上更偏向感性还是理性,其当下的行为都是依据身体、大脑和本能综合判断后做出的最优选择,不存在绝对的对错之分。
倘若看起来明显不是最优选择,那大概率是因为某些关键信息尚未完善。
这些原理乍一听可能有些晦涩难懂,但在实际操作中,我们只需要做到不陷入客户所表达的事情表象,而是用心去体会对面这个人所展现出的作为人的卓越之处,以及其做事情背后的正向意图即可。
比如说,当客户总是不舍得扔掉一些破旧的物件,像用了多年的旧毛巾、磨损严重的拖鞋等。我们可以贴心地回应:
“这些老物件承载着你生活的回忆,还有那段时光带来的特殊情感,它们早已成为你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了。”
又比如,客户总忍不住对伴侣唠叨,抱怨对方回家太晚、不帮忙做家务等,而伴侣对此感到厌烦。
这时我们可以这么说:
“你这些唠叨的背后,其实是对伴侣身体健康的关心,以及对家庭关系更加和谐的期待。你希望他能有更规律的生活,也盼着两人能一起分担家务,营造一个温馨的家庭氛围。只不过他劳累一天回到家,可能更想立刻放松休息一下。”
再比如,客户对下属的工作过度干涉,事无巨细都要过问,这可能会让下属觉得缺乏自主权,工作起来压抑。
我们可以从积极的角度解读:
“可以看出你对这件事格外关心、格外重视,所以才会不停地过问细节和进度。你这么做是想通过密切关注,避免细节问题影响整体结果,降低风险,确保项目顺利推进,这也是对团队成员负责的表现。”
当客户的正向意图或自身的卓越性被我们看见,获得认同和支持后,他们内心会产生安全感,也就不会一味地固执己见,而是愿意去理解和体谅他人。
从这个层面来看,教练就如同第一块倒下的多米诺骨牌,当我们主动去发现客户的卓越性和正向意图时,便能带动客户以同样的方式去看见和同理别人。
如此一来,客户便拥有了更宽广的视角,也更有可能迈向多赢的精彩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