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短视频大脑”毁了你!哈佛研究:正念练习比戒手机更有效
作者:百灵
【ICF认证教练导读】哈佛研究揭示:47%的时间我们都在精神漫游!百灵教练揭秘正念练习的三大误区与实用技巧,教你如何用“弹窗拦截器”模式,告别焦虑,重拾深度思考能力!
手指在屏幕上飞速滑动,眼睛在不同的App间来回切换,刷到一个搞笑视频,哈哈一笑,下一秒又迅速划走;看到一条悲伤的新闻,短暂共情,随即又投入到新的信息流中……你是不是也经常这样?
心里莫名烦躁,嘴里默念“好烦啊好烦啊”,却把气撒在身边的无辜者身上,或者心神不宁地狂吃零食,试图用短视频“自救”。
对于长篇的文章或视频,早已失去了耐心,听歌时甚至直接拖动到副歌部分,仿佛连等待几秒钟都成了煎熬。
这些场景,不仅发生在我身上,也频繁出现在我身边的朋友身上。
我们似乎陷入了一种“持续性分心”的状态,而这种状态正像慢性毒药一样悄悄侵蚀着我们的生活。
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在2010年发表的研究论文《心不在焉的人是不快乐的人》中指出:47%的清醒时间,我们都在“精神漫游”。
而对于焦虑人群来说,他们的注意力碎片化程度甚至是常人的3倍。如今,随着互联网和短视频的快速发展,这个比例只会更高。
更可怕的是,这种“持续性分心”会像慢性毒药一样,让我们在35岁后加速经历记忆力衰退、情绪失控和决策力下降。
看到这里,你的反应是什么?
是“太可怕了,我好像也是这样,我需要怎么调整”?还是“有这么吓人吗?让我查查资料确认一下”?
又或者是“真吓人啊,咦,手机弹出的公众号推文说有明星官宣了,我先看看”?
我们为什么越来越没有耐心?
持续的思维漫游,让我们越来越难以深度思考。淡淡的正面或负面情绪包裹着我们,而我们选择视而不见,而是让“自动驾驶”模式带着我们四处游走,却很少停下来,真正感受当下的自己。
想要喊停这种“自动驾驶模式”有很多办法,而其中一个非常有效的工具,就是正念练习。

正念是什么?
网上有很多解释,而我从我的静观教练老师李静那里得到的答案是:正念是一种“了了分明”的状态。
它的作用就像给大脑装了一个“弹窗拦截器”,自动屏蔽抖音式的碎片信息流,切换为深度模式。
正念并不是什么高深莫测的修行,而是一种简单的大脑练习。它帮助我们觉察当下的感受,既不放大,也不忽视,而是与当下建立一种健康的互动关系。
02、正念练习的三大误区,你中招了吗?
- 误区1:必须安静打坐才算修行
真相:刷牙时专注泡沫的温度也是正念,正念并不需要特定的环境或姿势,它可以在任何时刻进行。刷牙时感受泡沫的温度,吃饭时品味食物的味道,都是正念的体现。
- 误区2:要清空所有杂念
真相:觉察到“我在想晚上吃什么”的瞬间,就是正念成功。正念并不是要求我们清空所有杂念,而是觉察到这些杂念的存在。当你意识到“我在想晚上吃什么”时,正念就已经在发挥作用了。
- 误区3:正念是为了让人感受超感官体验,超脱世俗
真相:正念是一种大脑练习,并不是为了追求某种超感官体验,而是一种帮助我们更好地与当下连接的大脑练习。
在正念课上,老师分享了很多练习方式,其中一个让我非常有感觉的练习是“一个完整的呼吸”。
这个练习非常简单,适合在任何时候进行。
练 习 步 骤
- 在参加会议或与某人相处之前,先完成一个完整的呼吸。
- 温和地活动身体,调整状态。
- 按照3-2-4的时间分配节奏进行吸气、屏气和呼气(时长以自己舒服为前提)。
这个练习就像把我放在一大团柔软又坚实的云上,因为它又短又对周围环境没有很高的要求,我可以在任何需要的时候开始做。
于是,它变成了我的一个守护者。
紧张时、伤心时、低落时,都可以用它来帮我轻轻降落。
而正念,正是帮助我们回到当下,感受自己的存在。
有人说过,过去已经过去,未来还未来到,我们唯独拥有当下。
在我们100%拥有的当下,请尽情感受。
现在,放下手机5秒钟,感受手指残留的温度和椅背支撑的力量。
最后,恭喜,你刚刚完成了第一次正念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