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练如何拯救你的“心理内耗”?一场从焦虑到觉醒的旅程
【ICF认证教练导读】以为只是压力大,实则是内耗在捣乱!内耗让你身心俱疲,却不知如何破解?专业教练为你剖析内耗本质,分享实用方法,带你走出内耗困境,快来一探究竟!
你有没有这样的时刻:
明明没什么大问题,但总觉得不对劲?
上班时盯着电脑,觉得自己像台“廉价复印机”,不停重复却毫无意义;
周末刷手机,看着别人环游世界、事业有成、爱情甜蜜,自己却窝在沙发上,一边酸,一边怀疑人生;
想改变,想突破,想让生活更好一点,却不知道从哪里开始,甚至连迈出一步的勇气都没有……
你可能会说:“唉,我可能就是压力太大了。”
或是:“这就是成年人的常态吧,大家不都这样吗?”
但我要告诉你,这不是常态,而是内耗。
而教练技术,正是破解这种心理内耗的秘密武器。
“我只是太累了”——真的是这样吗?
小Z是一位35岁的金融分析师,她找到我做教练对话时,状态非常糟糕。
她说自己每天都在“焦虑”和“麻木”之间切换:
- 工作中,她是同事眼里的“卷王”,业绩永远第一,但她自己却完全不快乐。
- 生活中,她对任何事情都提不起兴趣,觉得“人生像一场没有尽头的考试”。
她觉得自己很累,但又不知道“累”在哪里,只知道自己快撑不住了。
一开始,小Z的状态让我以为她需要心理咨询师的介入(毕竟教练不是心理医生),但在几句简单的对话后,我发现她的核心问题并不是心理疾病,而是深度的心理内耗。
什么是心理内耗?为什么你总觉得“累”?
认知心理学对此有个经典理论,叫“认知失调”(Cognitive Dissonance):当我们的内心信念和外在行为不一致时,会产生一种强烈的不适感。这种不适感,就会转化为内耗。
比如,小Z的问题就在于,她的内心是“想要自由、追求意义”,但她的行为却是“不断讨好上司,超额完成KPI”。
这种内外冲突,就像两匹往相反方向拉的马,把她的精力榨得一干二净。
教练如何破解心理内耗?一场从觉察到行动的旅程
在教练对话中,我用了几个工具和技术,帮助小Z一步步从内耗中“刹车”,找到方向。
第一步:觉察冲突——找到“内耗开关”
在TA心理学(Transactional Analysis,交互分析)中,有一种理论叫做“内在驱动”,认为我们每个人都被某些“强迫性信念”驱动着,比如:
-
“你必须完美,才会被认可。”
-
“你必须讨好别人,才能被接受。”
-
“你必须更努力,才配得上成功。”
当我问小Z:“你觉得自己最大的‘必须’是什么?”
她愣了一下,然后说:“我好像一直觉得,如果我不努力做到最好,就会被别人看不起。”
这就是她的“内耗开关”——一种深藏于内心的驱动力,时刻在提醒她:“你不能停,你必须更努力!”
这个阶段的关键是觉察。没有觉察,就无法改变。
通过教练提问,小Z第一次看到了自己内耗的根源。
第二步:拆解信念——“认知重塑”
觉察到问题后,我带她做了一个经典的教练工具:假设性提问。
我问:“如果你不再做到最好,会发生什么?”
她答:“可能会被别人看不起。”
我追问:“真的会被所有人看不起吗?有没有人是因为你本身而喜欢你,而不是因为你的成就?”
通过这样的提问,我引导小Z重新审视她的信念。
她逐渐发现,“必须做到最好才会被认可”并不是绝对真理,而是一种内化的假设。
认知心理学里有个词叫“认知重塑”(Cognitive Restructuring),它的核心就是帮助人们识别并挑战那些导致负面情绪的非理性信念,从而用更健康的观念替代它们。
第三步:设计行动——从想法到实践
在教练中,我们不会止步于“想通了”,更重要的是“做到了”。
我问她:“如果你可以用一种新的方式生活,你希望是什么样的?”
她说:“我希望可以更放松一点,不再那么拼命。”
于是,我和她一起设计了一个小行动计划,帮助她逐步打破内耗模式:
-
每周抽出一天晚上,只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比如看电影、做手工,不带任何目的性;
-
在工作中,尝试“60分万岁”——有些事情只做到合格就行,不要每件事都追求“100分”;
-
每天记录一件让自己感到“被认可”的小事,培养对自己的正向评价。
几周后,小Z告诉我:“我开始觉得,生活其实可以不用那么累。”
教练在心理健康领域的角色:不是治疗,而是激活
这里我要强调一点:教练不是心理医生,不能解决心理疾病或深层创伤问题。
但在心理健康的广义领域——尤其是帮助人们从内耗、迷茫、焦虑和低效状态中走出来,教练技术有着独特的作用。
行为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人类的行为改变,依赖三个关键点:觉察、认知调整、行动设计。
教练的使命,就是通过引导性提问和工具运用,让这三个点自然发生。
教练工具在心理健康中的应用:专业,又有趣
在我的实践中,常用的教练工具包括:
1、GROW模型:从目标(Goal)到现状(Reality)、选项(Options)到行动(Will),帮助人们理清方向;
2、生命之轮:让来访者从多个维度评估自己的生活满意度,找到需要提升的领域;
3、价值观澄清:通过探索个人核心价值观,减少内心冲突,提升决策的清晰度;
4、正念练习:引导来访者专注当下,缓解焦虑与压力(结合行为心理学中的“接纳与承诺疗法”理念)。
每个工具看似简单,但在专业教练的引导下,可以带来巨大的心态转变。
写在最后:你的内耗,值得被看见
心理成长,是一个从“看见自己”到“接纳自己”,再到“成就自己”的过程。而教练技术,正是这个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助推器。
如果你也在经历焦虑、迷茫、内耗,不妨试着问问自己:
-
“我的内耗开关是什么?”
-
“我有哪些信念正在消耗我的能量?”
-
“如果可以重新选择,我希望自己过怎样的生活?”
答案,其实一直都在你心里。而教练的任务,就是帮你找到那把打开答案之门的钥匙。
记住:你的问题,不是你“有问题”,而是你还没有找到属于自己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