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EO都在修炼的“无为而治”:教练式领导力的实践指南
【ICF认证教练导读】每天拼尽全力,团队却像漏气的皮球,越使劲越疲软。问题出在哪?这位领导通过神奇转变,成功化身 “赋能者”,团队活力大增!他究竟做对了什么?马上为你揭晓!
在董事会的玻璃幕墙后,46岁的陈总又一次对着财务报表沉默了。
他的日程表精确到分钟,干得比谁都拼命,可他的团队却像漏气的皮球——越使劲,越疲软。
“陈总,您上次认真听下属说话是什么时候?”
那天,我作为他的教练,第一次问出这个问题时,“听下属说话?”他皱了皱眉,像是听到了什么奇怪的建议,“我每天开会,谁不是听我说话?”
这句话背后,藏着许多领导者的潜意识:我是领导,我有答案。
但在我看来,这是很多领导者的“盲点”——越努力,越无力。
>>> 领导者的“盲点”:越努力,越无力
陈总是典型的“过度干预型领导”:
- 他认为自己比任何人都清楚方向,所以事事亲力亲为;
- 他总担心团队出问题,所以总在细节上插手;
- 他希望所有人跟得上他的节奏,但最终只有他自己在拼命跑。
结果呢?
他的团队——
- 主动性消失:大家只完成分内的事,从不多做一步;
- 创新停滞:没人愿意冒险提新想法,反正提了也会被毙掉;
- 士气低迷:员工觉得自己只是“执行工具”,而不是能量来源。
这就是传统领导力的悖论:领导者越想掌控,团队就越无力。
>>> 教练式领导力的觉醒:陈总的蜕变之旅
在和陈总的教练对话中,我先抛出了一个问题,直接击中了他:
“如果你今天必须离开公司三年,你的团队会进化还是崩盘?”
他沉默了很久,最后低声说:“他们可能会崩盘吧……他们没有我不行。”
“那你觉得,这是因为团队能力不够,还是因为你没有给他们成长的机会?”
这句话让他皱起了眉头。
1、第一步:突破“拦路者思维”
为了让陈总跳出“以自己为中心”的思维模式,我用了一套经典的教练工具:价值观澄清。
我问他:“对你来说,一个真正卓越的领导者,最重要的价值是什么?”
他答:“带领团队取得成功。”
这时,我追问:“那你的团队在你离开的时候,还能取得成功吗?”
他愣了一下。
显然,他的答案是“不能”。
我接着说:“如果你的存在反而限制了团队的成功,那你的领导力是不是违背了你自己的价值?”
这句话像一根针刺进了他的思维盲区。
2、第二步:从“我认为”到“你怎么看”
接下来的几次教练对话中,我引导陈总尝试用教练式提问取代他的“指令性反馈”。
比如,当团队成员来找他汇报项目时,他不再以“我觉得你应该怎么做”开头,而是先问:
- “你觉得目前最大的挑战是什么?”
- “如果你是这件事的负责人,你会如何推进?”
- “为了完成这个目标,你觉得还需要哪些资源?”
一开始,这种方式让他很不习惯。他总忍不住想插嘴:“不对,这样做是有问题的!”
但在我的建议下,他学会了战略性沉默——在团队讨论时保持安静,用眼神鼓励发言,而不是直接给出结论。
教练成果1:团队的能量被激活了
一个月后,陈总惊讶地发现,他的团队不再像以前那样“等着他开口”。
-
在项目讨论中,员工开始主动提出解决方案,有些想法甚至让他耳目一新;
-
团队的责任感也开始增强,越来越多的人主动承担任务,而不是“等着领导安排”;
-
最重要的是,他终于不再觉得“所有事都压在自己身上”。
陈总感慨地说:“原来,团队的潜力比我想象中大得多。”
3、第三步:从“决策机器”到“能量导体”
领导者常常被比作“变电站”,负责把高层的战略分解成任务,再分配给团队。
但这种模式有一个致命缺陷:一旦变电站过载,整个系统就会崩溃。
而教练型领导者更像“超导体”——
他们不会用“指令”消耗团队的能量,而是用“引导”激发团队的能量;
他们不是单纯的决策者,而是创造一个低耗能、高共振的团队场域。
我和陈总一起设计了一个“能量共振计划”:
- 每周例会上,留出15分钟,鼓励团队成员分享自己的想法和工作感受;
-
在任务分配时,不再直接下达指令,而是通过提问让团队成员自己认领;
- 在季度复盘会上,重点表扬那些主动承担责任、推动创新的员工,而不是只关注结果。
教练成果2:从低效会议到“能量交易所”
三个月后,陈总的团队里出现了一些微妙的变化:
-
每周例会不再是“沉默的死海”,大家开始踊跃发言,甚至主动提出改进建议;
-
团队的创新能力开始显现,几个原本被搁置的项目被重新激活;
-
陈总的个人压力也大大降低,他开始有时间思考公司未来的战略方向,而不是被日常事务拖累。
他说:“以前我觉得领导力是解决问题,但现在我发现,真正的领导力是提出好问题。”
>>> 教练式领导力的四大法宝
在陈总的转型过程中,我们用到了许多教练技术中的工具。以下这四大法宝,是每一位高管都可以借鉴的:
- 法器一:战略性沉默
当团队陷入争论时,不急于给出结论,而是通过沉默引导他们自主思考;
例如,在一次产品策划会上,陈总用一句话总结:
“我听到两个互相矛盾的观点——创新还是保守?我们能不能找到一个折中的方案?”
- 法器二:好奇探照灯
用开放式提问激发团队的思考力,比如:
-“如果可能,这个问题的最佳解决方案是什么?”
-“这个失败中,我们学到了什么?”
- 法器三:价值观罗盘
在团队决策时,用核心价值观校准方向:“这个选择,最符合我们团队的价值观吗?”
- 法器四:成长显微镜
不只关注结果,还要引导团队看到自己的隐形进步,比如:
-“这个项目中,我们的跨部门协作效率提升了多少?”
-“这次的失败,解决了哪些盲区?”
>>> 从“独裁”到“赋能”:领导力的终极觉醒
真正卓越的领导者,不是团队的“决策机器”,而是团队的“能量导体”。
他们用教练的方式,创造一个充满信任、好奇和共鸣的团队环境,让每个人的潜能都得到激发,让每个想法都能被听到。
陈总在发给全员的年终信里说了一句话:
“最好的领导力,不是让我更强,而是让你们更强。”
如果你也想成为这样的领导者,不妨试试“教练式领导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