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人沉默,E人加餐”:万米高空这顿饭,打破“不可能”的思维枷锁
那天我和儿子坐飞机,本以为旅程会平淡无奇。谁能想到,一顿飞机餐,竟引出了一场关于 “限制性信念” 的思考。
飞行途中,飞机餐发放下来,我和儿子都选了牛肉炒饭。
一入口,我便惊喜地发现,这份炒饭的口感十分独特,竟有家常炒饭的温馨滋味,在万米高空能品尝到这样的美食,着实让人感到惬意与满足。
儿子吃得很快,显然没吃饱。
看着他意犹未尽的模样,我把自己那份相对完整、还没怎么动过的半盒炒饭递给他。
我轻声对他说:“你可以尝试跟空姐再要一份儿。”
儿子满脸疑惑,不确定的回应道:“能行吗?飞机餐不都是一人一份嘛,她肯定不会给。”
我耐心地鼓励他:“你问问呀。一般情况下,如果他们有富余的,就会给你。”
儿子歪着头,目光看向过道的方向,沉默不语。
我猜,他心里不太相信我说的话。
或许在他以往的认知里,一人一份、不多不少是常规情况。
在我作为教练角色看来,“飞机餐就是严格一人一份,绝不可能额外多给”,这是真的吗?
这是不是儿子的 “限制性信念” 呢?
“限制性信念” 指的是那些在我们内心深处扎根,限制我们对自身、对世界认知与行为的想法和观念。它如同给我们的思维套上了枷锁,阻碍我们看到更多可能性。
正想着,我看见右前方有位男士在跟空姐交谈。
直觉告诉我,他可能在要额外的飞机餐。我赶紧对儿子说:“你看那位叔叔,正和空姐沟通呢,看看他能不能成功。”
儿子看了一眼,回我说:“他们在说别的事儿吧。”
我笑了笑,没吭声。
没过一会儿,空姐就拿着一份飞机餐,递给了那位男士。
这一幕,儿子看得清清楚楚。
他扭头看向窗外,陷入沉思,随后不好意思地跟我说:“我承认我刚才没有你‘E’(外向),我以为空姐肯定不会给。”
我忍不住笑出声来,说道:“哈哈,你这‘以为’,可把自己给限制住了。”
儿子看了看我,没有争辩。
接着,我又耐心跟他解释:“只要礼貌地跟空姐说自己的需求,要是有多余的餐,一般都会给。就算没有,咱也没啥损失。”
儿子听后,若有所思地说:“其实我以前也是‘I 人’(内向),后来才变成‘E 人’(外向)的。”
我好奇地问:“是什么让你有了这样的转变呢?”
儿子认真地回答:“I 人不表达自己,容易吃亏啊。”
我又笑了,回应道:“你这想法挺有意思。不管啥时候,有想法、有需求,都可以礼貌地说出来。能满足最好,满足不了,也不留遗憾。而且,只要自己不尴尬,尴尬的就是别人。”
儿子静静地看着我,没再说话。
经过这件小事,看着儿子若有所思的模样,我的心里感慨万千。
他那认真思考的样子,让我意识到他正经历着一次思维上的触动。
我没再多想未来他到底会如何改变,只是单纯地为他此刻能有这样的思考而感到高兴,希望他往后的日子里,能一直带着这份对自我思维的觉察,生活得更加自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