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息
×
loading..

为什么孩子总是“听不进去”你的建议?




我都说了多少次了,作业要早点写完!”

“这件衣服多好看啊,怎么就不愿意穿呢?”

“你根本不懂妈妈是为了你好!”


多少家长在说这些话时,心里充满了无奈和委屈——明明是为了孩子好,为什么他们总是“听不进去”?


孩子的“抗拒”就像一面镜子,它不仅映射出孩子的内心状态,也反映了我们和孩子沟通的方式。今天,我们不妨换个视角,试着用教练式沟通的思路,来拆解孩子“抗拒建议”的背后逻辑,找到更有效的沟通方法。


孩子为什么总是“抗拒”建议?


有时候,家长觉得自己说得够清楚了,够有道理了,甚至带着满满的关心,可孩子却偏偏不买账。原因是什么?其实,孩子“抗拒建议”并不一定是因为他们叛逆或不听话,而是背后藏着一些深层次的原因。


1、控制型语言,让孩子“下意识”抵触


“你应该”“你必须”“你不可以”……这些词语,家长可能说得很顺口,但在孩子耳朵里,却像是一种命令。没人喜欢被控制,尤其是孩子,当他们感受到自己的自由被剥夺时,抗拒就成了一种本能反应。


比如,你说:“作业必须现在写完!”


孩子可能心想:“凭什么?我还想玩会儿呢!”


这种对抗,并不是孩子不懂道理,而是他们需要保护自己仅有的控制权。


2. 生理发展阶段,决定了孩子的理解方式


孩子和成人的思维方式本质上不同。8岁以下的孩子,思维更注重具体事物,逻辑分析能力还不成熟。即使你讲了很多道理,他们也未必听得懂。到了青春期,孩子的大脑发育进入快速调整期,他们更倾向于挑战权威,寻找“自我认同”。


所以,当你试图用“成年人式的解释”去说服孩子时,他们可能并不在意“对错”,而更在意“你是不是在压我”。


3、缺乏自主感,让孩子觉得“没得选”


“你穿这件衣服吧,别选那件了。”

“你应该多吃点蔬菜,别老想着炸鸡。”


家长的建议有时听起来像是“包办式”的。孩子在这种情况下,很容易觉得自己被“安排”了,而不是被尊重。自主感是人类非常重要的心理需求,尤其对孩子来说,感觉“自己可以做选择”远比具体的选择内容更重要。




教练式沟通:从“告诉”到“倾听”与“提问”


很多家长在亲子沟通中,习惯于直接告诉孩子“应该怎么做”。这看似高效,却容易忽略孩子的感受和想法,结果反而适得其反。


教练式沟通是一种全新的方式,它的核心是:少说“你应该”,多问“你怎么看”。通过倾听和提问,帮助孩子自己发现问题、想出解决办法,从而让他们更愿意接受建议。


为什么教练式沟通更有效?


  • 倾听:让孩子感受到被重视,减少对抗情绪。
  • 提问:引导孩子自己思考,而不是被动接受信息。
  • 共情:站在孩子的角度理解他们的感受,建立信任感。


3个教练式沟通技巧,帮孩子“听进去”


下面是3个简单实用的教练式沟通技巧,家长可以尝试在日常生活中应用。


1、用提问引导孩子思考


直接告诉孩子答案,不如用提问启发他们自己去想。比如:


  • “你觉得作业什么时候写效率会更高?”
  • “如果明天要早起,你觉得晚上几点睡比较合适?”
  • “这两件衣服,你更喜欢哪一件?为什么?”


提问的好处是,把主动权交给孩子,让他们觉得“有选择”“有思考的空间”。当孩子自己得出结论时,他们会更愿意去执行。


2、表达感受,而不是评价行为


当孩子做了一些让你不满的事情,不要急着给他们贴标签,比如“你怎么这么懒”“你就是不懂事”。相反,可以表达你的感受:


  • “你还没写作业,我有点担心时间会不够用。”
  • “看到你把玩具扔了一地,我有点难过,因为我希望家里整洁一些。”


这种表达方式,不会让孩子觉得被攻击,而是让他们明白你的情绪和需求,从而更容易配合。

 

3、 给孩子适度的选择权


很多时候,孩子抗拒建议,是因为他们觉得“自己没得选”。家长可以尝试在建议中加入一些选择权,比如:


  • “你是想现在写作业,还是吃完水果再写?”
  • “运动鞋和凉鞋,你觉得哪个更适合今天的天气?”
  • “这件衣服有点厚,你是换一件薄的,还是再加个背心?”


选择权虽然小,但能让孩子感受到被尊重,同时也帮助他们学会为自己的决定负责。



一个真实的故事:从对抗到合作


小明(10岁)最近让妈妈头疼不已。他每天放学回家都要玩游戏,作业总是拖到最后一分钟才完成,妈妈说了无数次“你应该先写作业再玩”,但小明就是不听,甚至跟妈妈顶嘴:“我偏不!”


后来,妈妈尝试用教练式沟通来和小明交流。


有一天,小明又坐在沙发上玩手机,妈妈没有像往常那样直接命令他“去写作业”,而是问了一句:“今天作业多吗?你觉得什么时候写比较合适?”


小明想了想,说:“还好吧,7点写。”


妈妈接着问:“那你觉得晚饭前玩游戏,还是饭后玩更舒服?”


小明回答:“饭后吧,饭前先休息一下。”


这次对话,让小明第一次觉得妈妈“没有那么烦”,而是愿意听他说话。慢慢地,妈妈发现,只要给小明一点选择权,他就会主动配合很多。


写在最后:沟通的关键,不是“说服”,而是“连接”


孩子的抗拒,很多时候并不是对事情本身的不满,而是对沟通方式的反感。用教练式的方式去交流,不是让家长放弃引导,而是让引导变得更智慧、更有效。


记住,孩子并不是天生叛逆,他们只是需要被倾听、被理解。当你愿意放下“控制”,去尝试“连接”,你会发现,孩子其实比你想象中更愿意合作。


下一次,当你想对孩子提出建议时,试着停下来,问问自己:


  • 我是在命令,还是在倾听?
  • 我是在评价,还是在表达感受?
  • 我有没有给孩子一些选择的空间?


你会发现,沟通的效果,可能会有惊人的变化。


愿每一位家长,都能成为孩子成长路上的“教练”,而不是“裁判”。


课程试学申请

你在申请的是ICF国际教练必修10小时的课程内容,也是改变思维模式、沟通模式、认知自我、读懂他人的人生必修课,是自我提升最有效的课程。


阅读 119   


近期什么时间开课?

想了解ICF认证教练课程

可以安排试听课吗?

请您留言

诚邀您参加ICF教练认证试学课程,您可以留下您的信息,会有课程顾问联系您详细介绍课程安排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