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练中看见“我执”:原来我一直在讨好客户
“我必须要说出来,你有执念…”
在一次MC练习上,看到我把原本应该15分钟就结束的对话拖延到20分钟时,MC老师忍不住这样说道。
“所以,你最后几分钟在做什么?”
老师继续追问。
我一边感到汗颜,一边字斟句酌地回答,我想确认对方的感受是不是良好……
但我知道,我内心其实是想确认客户是否满意,是否对我认可,老师显然也看到了这一点。
这就是我的执念,我的议题。
要完美,要好评,像一个没长大的小孩,每做一件事就眼巴巴地看着大人,快夸我吧,看我是不是很棒,而教练的身份却要求我放下这份执念,回归纯粹的支持者角色。
回顾这个月的四次MC练习,我深刻体会到,教练的修行不仅是助人的艺术,更是一场直面自我的觉醒之旅。
1、执念的觉察
刚开始做练习时,我总想追求“客户满意度”,每当对话结束,内心总有个声音在问:“对方觉得我怎么样?我的提问都还OK吗?会不会让对方不舒服?”
就像前面提到的那场练习里,明明客户已经表示可以结束了,我却还是忍不住追问:“你觉得今天怎么样?有收获到什么吗?”
客户听到这个问题明显迟疑了一下,但还是礼貌回应了几句。
老师的提醒则让我意识到:执念的背后,是未被满足的“内在小孩”在寻求安全感。
当我作为教练去过度关注客户的反馈时,便可能偏离中正状态,陷入到自我证明的陷阱里。
而真正的教练之道,需要放下对结果的执着,转而信任客户的潜能与智慧。
2、构建观察框架
最近深刻觉得教练的学习就是一场认知升级,从GROW模型、认知三角、PAC人际互动理论到NLP系列课程一路学来,了解到了多维度的观察工具,丰富了我观察自我和他人的视角,并逐步建立起观察框架。
而这些框架就像一面镜子,一方面能帮助我们在对话中识别客户的认知盲区,同时也能反观自身的思维惯性。
当观察框架内化为直觉,我们便能更自如地在对话中捕捉细微信号:一个迟疑的眼神、一次无意识的皱眉、甚至是一个上扬的语调,这些细节背后,往往都藏着未被言说的需求与力量。
3、觉察的修炼
而在实践中,尽可能地去保持中正、临在的教练状态就是对我们觉察能力的修炼。
所谓中正,是如太极般不偏不倚;临在,则是全然地与当下共舞。
这种状态要求教练既是观察者,又是参与者,既要像镜子般映照客户,又需时刻觉察自身的情绪与评判。
我想起刚开始做教练练习时,我习惯提前问对方的议题,甚至会在前一晚预设对话方向。
然而这种“计划依赖”反而让我无法真正临在。
直到有次练习时,因搭档临时更换,我不得不面对全新的议题。
那一刻,我放下所有预设,只是倾听与跟随。意外的是,这场毫无准备的对话却成为最流畅的共舞——客户在倾诉中逐渐清晰方向,而我也第一次体验到“无为而为”的教练状态。
4、助人即助己
写到这里,想起刚接触教练行业时就看到的一句话,“教练学习是三分助人,七分助己。”
当时我还有疑惑,为什么才是三分助人呢,不应该更多吗?
经过这段时间的学习,我想可能是因为,每一场教练对话其实都是双向的滋养——客户在探索中突破限制,教练也在反思中破除执念,即便是不那么完美的对话,也蕴含着让人成长的意义和价值。
如果说那些执念是阻碍我们生长的藤蔓,教练学习和对话中诞生的每一次觉察就像是在修剪这些藤蔓的枝丫,让阳光雨露洒进来,也让我们能更真实、从容地去面对自己和他人,助人的力量,也就自然而然地开始流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