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诺亚方舟撞上乐高:3.5 小时用积木拼出团队转型共识



作者:Lily



在某企业的会议室里,一场关乎 "生存" 的特殊会议正在进行。


总监亲手将蓝色洪水积木投向管理者们搭建的 "诺亚方舟",当积木模型在撞击中解体时,平时严谨的张总突然起身大喊:"我们的专业基石防御舱需要加固!"


这场充满戏剧性的场景,正是 "诺亚方舟版" 乐高认真玩工作坊的真实写照。


在这里,没有冗长的 PPT 和枯燥的报告,有的只是积木碰撞间迸发的共识火花 —— 这就是让团队在危机中涅槃的魔法。


“转型的真相,总在积木碎裂的那一刻浮现。 “


3.5小时里,团队经历了洪水逼近、方舟建造、物种战争、新大陆重构四个生死关卡。


当经理们用断裂积木拼出“组织脆弱性”,用荧光零件标记“必须改造的业务”时,抽象的战略转型变成了可触摸、可争论、可迭代的实体模型。


一.当积木成为 "翻译官":让隐形矛盾显形的 3 个瞬间


1、洪水预警:3 块积木撕开真实自我(破冰时刻)


"洪水正在逼近,你会带什么上船?抛弃什么沉入水底?" 工作坊开场,每人用 3 块积木搭建 "洪水中的自己"



  • 1 块优势积木(必须上船的核心能力)
  • 1 块负担积木(想抛弃的枷锁)
  • 1 块异形恐惧积木(对转型的未知焦虑)



大家说:


"积木没有对错,但我的选择藏着真相。"

“当洪水淹没一切,你唯一能抓住的,是真实的自己”


2、方舟蓝图:用积木搭建战略野心


化身 "转型设计师",用 50 块标准积木(灰白黑基础色)+10 块象征件(动物零件、船锚、齿轮)搭建理想方舟。


引导师会追问灵魂问题:"如果洪水今夜来袭,你的方舟哪部分最先崩溃?”


当团队发现,他们精心设计的 "风险隔离舱" 竟是最脆弱的镂空结构 —— 这个具象化的 "组织漏洞",让团队第一次看清战略设计与现实的鸿沟。


隐喻解码公式:高层甲板 = 管理层视野 | 密封舱 = 风险隔离 | 狮子 = 核心业务 | 涡轮 = 敏捷响应让抽象战略变成可触摸的实体模型,这就是乐高的 "魔法翻译术"


大家说:


“在方舟上,活下来的不是最强大的物种,而是最愿意改变的。”


3、物种战争:用物理摧毁激活创新(冲突转化)


当团队按 "激进派 / 保守派" 分类,为 "争议物种"(如恐龙 = 过气产品线)搭建攻防模型时,真正的碰撞开始了。


引导师会向模型投掷 "洪水积木"(蓝色小球)模拟危机,强制跨组用残骸重建方舟。


当大家在废墟中捡起对手的 "不正当竞争模块",突然提出:"用它能加固护城河!"


这个在压力下诞生的方案,让传统业务与创新技术实现了奇妙共生。


大家说:


"真正的转型从旧世界崩塌开始 —— 但残骸中有新方舟的基石。"

“真正的共识,不在会议室里,而在废墟重建的裂缝中。”


二、从 "玩积木" "建共识"4 步打造沉浸式转型熔炉


阶段 1:危机共感(30 分钟)—— 让生存本能唤醒团队



  • 动作:搭建 "洪水中的自己",互换积木打破层级
  • 工具3 块积木法则 + 物种平等原则(不同层级积木数相同)
  • 目标:用洪水隐喻(行业颠覆 / 竞争威胁)激活集体紧迫感


阶段 2:认知外化(45 分钟)—— 让战略从头脑落到桌面



  • 动作:设计理想方舟,解码三要素(结构 / 物种 / 抗洪装置)
  • 材料:基础包(50 块标准件)+ 象征包(10 块特殊件)
  • 灵魂拷问"你的方舟哪里最脆弱?为什么?"


阶段 3:差异碰撞(60 分钟)—— 让冲突成为共识催化剂



  • 动作:激进 vs 保守分类,洪水压力测试,跨组残骸重建
  • 工具:物种死刑台(数据积木拯救争议业务)+ 洪水倒计时(30 分钟危机投放)
  • 干预"洪水不问资历 —— 船票只给能适应新气候的物种。"


阶段 4:共识重构(75 分钟)—— 从碎片中拼出未来


终极挑战:用所有幸存零件建造最终方舟,必须包含:



  • 延续者(灰色:核心价值)
  • 变异者(荧光:需改造业务)
  • 探索者(透明:新方向)


仪式感:染红积木拼船帆,写下 "我愿为______放弃______" 的转型誓言。


大家说:



  • “没有牺牲的承诺,不过是精致的空话。”
  • “洪水从不同情完美主义者,它只奖励快速迭代的幸存者。”




三、为什么乐高工作坊让团队欲罢不能?三大底层逻辑揭秘


1、物理性打破防御:积木比语言更诚实


当高管发现自己搭建的方舟全是 "厚重船体 + 少量精英物种" 时,会突然顿悟:


"原来我骨子里是保守派!"


积木的物理性让隐藏的认知偏见无所遁形,比开会讨论更直接高效。


2、隐喻激活集体记忆:诺亚方舟的生存哲学


危机(洪水)- 选择(物种)- 重生(新大陆)的叙事原型,天然契合组织转型的底层逻辑。


大家将 "连续三次洪水中无贡献者沉没" 写入 KPI,员工却觉得 " KPI 更有使命感"—— 这就是隐喻的力量。


3、过程即成果:共识可见,行动可依


最终的方舟模型不是摆设,而是战略施工图:



  • 绿色船舱 = 已共识目标(如开放式甲板 = 直言有惠管理)
  • 黄色警戒区 = 待验证假设(如变异者舱室稳定性)
  • 《诺亚宪章》二维码链接 3D 模型,让共识随时可回溯



四、最后一个积木哲学:转型不是设计出来的,是碰撞出来的


乐高创始人说:"积木的意义,在于人们用它创造的故事"


在这个 VUCA 时代,当你的团队还在为 PPT 细节争论时,聪明的转型者已在积木碰撞中学会:



  • 3 块积木剖开真实自我;
  • 用洪水压力测试暴露组织漏洞;
  • 用残骸重建激发创新可能;
  • 用集体誓言锚定转型决心。



现在,轮到你问自己:当洪水来袭,你的团队会在积木堆里找到共识,还是在会议室里陷入僵局?




阅读 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