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练思维拆解亲子摆摊:那些你没注意到的细节,藏着教育关键



作者:


这个周末带孩子参加了第一次二手交易市场,体验一把摆摊小老板的过程。在接到这个消息,到决定参加,再到最后参加完活动,我自己对不同阶段有着不同的觉察,索性记录下来。


接收消息,决定参加


看到公众号发教育活动信息,觉得挺好,可以让孩子体验一下摆摊和自己挣钱的过程,也是一种经历。


收到消息是临近下班,有些疲惫的时候,想到晚上还要跟孩子准备海报、摆摊的物资,还要负责摆摊当天的运送等,我突然就畏怯了:这还要参加吗?


晚上回去征询孩子的意见,结果孩子兴致勃勃说要去。


我立即就想到了当天刚好看到的潘同学投稿《童言童语中的教练智慧,帮我破解“动力矛盾”》,我也想象:如果跳过中间这些过程,直接到二手市场开始活动,我愿意吗?那我肯定还是愿意的。


所以,下班以后带孩子去打印店打印海报的彩印图片、买背景板。


因为孩子很想要参加摆摊活动,所以回到家以后,她就很投入的开始制作。这也说明激发孩子的兴趣确实是最重要的。


最初,我还犹豫要不要陪孩子一起制作海报,可当我看到她独自专注地完成所有工作时,才意识到之前的担忧完全多余 —— 原来孩子远比我想象中更独立、更有能力。


然而,计划总赶不上变化。


从打印店出来后,我们在停车场遭遇了严重的双向拥堵,足足被困了近一个小时。想到原本就要熬夜制作海报,现在时间更紧迫了,烦躁和焦虑瞬间涌上心头。


但很快我就意识到:继续这样抱怨下去,不仅会影响自己的心情,还可能把负面情绪传递给孩子。难道要把责任都归咎于这次打印经历吗?显然不是。


觉察到这种负面情绪后,立刻决定调整心态,告诉自己不能任由坏心情蔓延。


环顾四周,发现附近有一家蛋糕店,想起孩子前几天还念叨着想吃甜甜圈。于是我提议:“宝贝,我们去买甜甜圈吧!”


买完以后,我们俩一边吃着甜品,一边看着手机视频。在轻松的氛围中,时间过得飞快。而这段时间,其实也是孩子的快乐时间,她全程没有任何情绪和不耐烦。


因为我的转念,及时调整情绪,没让这场意外变成传递给孩子焦虑的导火索。原来,换个心态,堵车的漫长等待也能变成温馨的亲子时光。




二手市场交易现场


孩子对这次二手交易市场活动期待已久,一整天都兴奋不已。无论是上学路上,还是课间休息时,她都迫不及待地和同学、老师分享:“今天我要去当小摊主啦!”


那股雀跃劲儿,隔着老远都能感受到。


到了活动现场,我们一起布置摊位,摆好桌子要卖的物品。刚准备就绪,孩子有些不安,说:“妈妈,我们不会一个都卖不出去吧?”


作为一位妈妈,我深知孩子性格里需要更多鼓励与安全感,鼓励她:“不会的,我们才刚开始呢!”


没过多久,第一位顾客光临了,顺利完成交易的那一刻,孩子眼睛都亮了,看得出来孩子很高兴。


然而,小插曲随之而来。


因为孩子不太记得价格,所以在一位顾客询问价格的时候,孩子一时记错,报出了较高的价格。我下意识地脱口而出:“不是这个价,报高了!”


没想到,这看似无心的纠正,却让孩子瞬间变得小心翼翼 —— 此后每当有顾客问价格,她总小心翼翼地先问我,得到确认后自己说,原本的自信也打了折扣。


意识到我的当场反驳让孩子产生了一种 “犯错” 的压力后,我懊悔不已,暗暗决定下次一定要多些耐心。


所以,在接下来的活动中,有人过来问,孩子努力向顾客介绍,我只偶尔会在一旁补充几句。


整个摆摊过程中,孩子认真地用笔记录每一笔收入,最后还像个小会计似的仔细核算总收入。临近结束,看着摊位上还有些东西没有卖出去,孩子又开始发愁:“


我们不会卖不完吧?” 我安慰她:“卖不完也很正常,我们已经卖出去很多了!”


活动结束后,我问她今天的感受,她坦言 “挺有意思”,但又说不想再来了。我追问原因,她嘟囔着回答: “东西没卖完。”


直觉告诉我,这不是最核心的原因,只是当时没能深入沟通,成了我心里的一个小遗憾。




觉察与反思


活动结束回到家,我的思绪仍停留在摆摊的点点滴滴中,不禁开始反思:


这场本想让她收获快乐的体验,为何让她萌生了退缩的念头?哪些细节处理不当?又该如何支持她勇敢迈出下一次尝试的脚步?


带着这些疑问,我运用#教练思维,开始对整个过程进行深度复盘与自我觉察。



  • 为什么孩子说错了价格,我立马反驳?——因为我担心价格高卖不出去。



  • 我们的目的是一定要卖多少东西吗?——不是,活动是来锻炼,卖多少钱并不是目的。



  • 所以,下一次,我们可以怎么做?——提前策划好每个商品的价格,按价格归类,让孩子大胆的自己去说价格,即使说错,当下不要立即反驳孩子,让她在跟客户的互动中去锻炼,而不是我直接参与。



  • 怎么在活动开始前,可以设立孩子的预期,而不会担忧自己卖不出东西或者没有卖完?——可以设立今天的小目标,如果完成,我们可以奖励自己什么,作为为活动的付出。如果阶段完成,也要奖励自己,作为参与的激励。给孩子强调,全部卖出并不是目标。



  • 活动结束后,孩子说不期待下一次活动,这个背后的核心是什么?——应该跟孩子做一次沟通,聊一下这次她具体的感受,让自己感受好和不好的点,不想参加下次的活动的原因,我们下次还可以怎么做。


于是,在活动结束两天后,我跟孩子开展了对谈。


:宝贝,你说下次不想参加这种活动了,能告诉妈妈什么原因吗?


孩子:我觉得跟我想的不一样,人太多了。


:人太多了发生了什么呢?


孩子:我有点紧张和害羞,我还以为没有这么多人。还有人拍我做的海报。


:别人拍你做的海报是因为你做的好看呀,大家都赞扬你了。那别人拍你的时候,你是觉得做的不够好的害羞,还是觉得自己做的挺好的。


孩子:我觉得自己做的挺好的。就是有些紧张。还有我老问你价格。


:那下次我们可以怎么做?


孩子:我下次想卖吃的,然后标好价格。


这场简短的对话,像一把钥匙打开了孩子内心的角落。


这让我意识到,下次再遇到类似的情况,我需要做的不是急于鼓励她勇敢表达,而是先给足安全感,用陪伴和引导让她放松下来。当孩子内心安定了,锻炼性格与胆量的尝试才会真正有意义。


这次经历也让我深刻体会到,#教练思维 从不是遥不可及的理论,它就藏在生活的每个细节里。


只要我们保持觉察,愿意蹲下来倾听,愿意反思自己的言行,就能在日常小事中,找到支持孩子成长的最佳方式。




阅读 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