觉察型教练父母指南,以爱与觉察守护童年之光
作者:潘文宇
序章:杭州围棋少年悲剧的启示
2025年5月19日,在杭州这座城市,一场令人心碎的悲剧发生了——年仅9岁的围棋少年朱某鑫从高楼纵身一跃,永远告别了这个他曾经热爱的世界。
这个曾以7岁之龄斩获全国围棋冠军的围棋神童,最终在父亲长期的暴力阴影下选择以死相逃。
这不仅是一个家庭的悲剧,更是“棍棒教育”与功利化育儿模式的血泪控诉,它如同一面镜子,映照出当下教育生态中亟待修复的裂痕。
从教练视角出发,这场悲剧的根源并不只是家庭的破碎,而是功利教育对生命力的无情绞杀。
当父母仅将目光聚焦于冰山上“成绩”的浮冰,却对冰山下“被爱”“被接纳”的核心渴望视而不见时,教育便沦为暴力的工具。
每一名有自我觉察的家长,在愤怒之余,也在深刻反思:这场悲剧对我们今后的教育之路究竟有着怎样的启示?
第一章:身份觉醒——从“操控者”到“支持者”
在朱某鑫的家庭悲剧中,朱父的角色混淆成为了悲剧的导火索。他既是孩子的监护人,又是“高压教育”的实施者。这种角色混淆导致孩子失去了情感依托,亲子关系逐渐崩坏。
朱父将孩子视为实现自我价值的工具,用暴力维系权威,最终酿成了无法挽回的惨剧。
>>> 教练型父母的角色重构
1. 观察者与引导者
放下“你必须听我的”执念,以好奇心态观察孩子的天赋与兴趣。当孩子抗拒练棋时,观察他的身体语言:他是否在攥紧衣角、回避眼神?这些细节或许在传递着他内心的抗拒与不安。
2. 容器与安全基地
允许孩子失败,成为他们情绪的“缓冲垫”而非“放大镜”。当孩子在输棋后哭泣时,不要说“哭有什么用”,而是给予轻抚肩膀的安慰:“我感受到你的不甘,愿意和我聊聊这盘棋吗?”建立“无条件接纳”的底层安全感,让孩子明白:无论输赢,你都是我最爱的孩子。
3. 终身学习者
定期反思自己的教育行为:“我是在满足孩子的需求,还是在缓解自己的焦虑?”这种自我觉察与成长,是成为教练型父母的关键。
第二章:焦点重塑——穿透“成绩表象”点亮“冰山下的光”
功利教育的致命陷阱在于,它将教育窄化为“夺冠训练”,忽视了孩子的心理健康与人格发展。教练强调“关注点在哪里,能量就在哪里”,而朱父的教育方式,正是陷入了这一陷阱。
>>> 教练型父母的核心焦点
1. 冰山下的潜能:
关注孩子行为背后的内在动力,而非单纯追求结果。用“天赋观察日记”记录孩子的闪光点,如创造力、同理心、抗挫力等,这些品质远比一场比赛的胜负更为重要。
2. 过程导向的反馈
将“赢了没?”的功利性提问,转变为“今天哪个瞬间让你觉得自己在进步?”的鼓励性对话。用“成长型思维”替代评判:“这局棋虽然输了,但我看到你尝试了新策略,这很勇敢。”这样的反馈方式,能够更好地激发孩子内在的成长动力。
3. 终身竞争力培养
重点发展孩子的底层能力,如情绪管理、批判性思维、自主决策力。这些能力将成为孩子未来在人生道路上立足的根基。
第三章:建立家庭支持系统——看见孩子行为背后的呼喊
在朱某鑫的悲剧中,父亲只盯着冰山上“围棋成绩”这一表层行为,却对孩子冰山下的恐惧、无助、被爱的渴望视而不见。这种“见事不见人”的视角,最终切断了亲子之间的情感联结。
1、学会逐层解码孩子的冰山
- 行为层(表面现象):孩子拒绝下棋、成绩下滑。
- 感受层(情绪反应):孩子内心感受到“我害怕爸爸失望”“我觉得自己没用”。
- 观点层(认知信念):“只有赢棋才值得被爱”“犯错会被惩罚”。
- 期待层(深层需求):“希望被认可努力”“渴望安全感”。
2、从“权威压制”到“安全型依赖”,我们需要:
- 从“行为层”到“感受层”:用共情替代评判,倾听孩子内心的声音。
- 从“感受层”到“需求层”:解码行为背后的渴望,理解孩子真正的需求。
- 从“需求层”到“生命力层”:滋养孩子的核心渴望,让他们感受到被爱与被接纳。
当家长开始关心冰山下的世界时,孩子可能会因长期压抑而突然爆发情绪。这不是“变坏了”,而是孩子终于敢信任你会接纳真实的他。耐心守护这个过程,是教育最深刻的修行。
结语:教育是生命与生命的彼此照亮
杭州少年的陨落,是对所有父母的警醒:真正的教育不是雕刻一件作品,而是守护一团火焰。
当我们以教练的觉察力放下控制欲,用萨提亚的智慧倾听冰山下的渴望,构建起充满尊重与支持的家庭生态时,孩子才能成长为有温度、有韧性的生命——而这,远比任何冠军奖杯都更珍贵。
正如国际教练联合会(ICF)所倡导的,真正的教练精神不仅是“解决问题”,更是“激发人的生命力”——而这生命力的根基,永远是安全、爱与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