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中国教练遇上欧洲主管:非母语对话背后的「提问式成长」
作者:刘睿 Ruby
第一次做#企业内部教练,我的客户是一位欧洲的主管。
因为这场跨国教练对话用的是「非母语」来教练,我忐忑了整整两个星期,不安和焦虑我在点击按钮前达到了顶峰。
看到屏幕弹出客户的名字,我盯着「Join meeting」的按钮,停顿了数秒。
前夜模拟的心理建设突然失效,胸腔里像是塞了团潮湿的棉花,连吞咽都带着紧绷感。
手指理了理,我深吸口气,在忐忑中用拇指指腹狠狠按向「加入」键,仿佛在按下某个命运的开关。
镜头亮起的瞬间,客户的身影出现在空旷的会议室里,画面因镜头拉的比较远而显得有些疏离。
这种物理距离带来的隔阂感,让原就忐忑的我更加紧张,即便满脸堆笑,但呼吸还是不由自主地浅快起来。
好在这首次会议并不是正式的#教练对话,而是以「澄清目标、厘清双方责任」为核心的预备沟通,它就像一场缓冲带,让我从一开始的磕绊表达,到后来逐渐稳住节奏。
当 45 分钟计时声响,我才突然意识到:原来,我已经站在了曾经仰望的实战起跑线上。
而这条让我从忐忑试水到真心热爱的教练之路,早在五年前就埋下了伏笔。
那时,我正和老板讨论一位主管的管理问题,他忽然建议我去 Coach 那位主管。
然后问我:“你知道什么是 Coach 吗?”
我摇摇头。
他笑了笑说:“Coach,就是提问。”
我不太理解,但又充满好奇。
从那之后,“教练(Coach)”这个词就被我小心地收进了心底一个特殊的位置,尽管当时的我尚不明白它的真正含义。
直到一年前,作为领导力培训项目的本地facilitator,我负责主持管理者的学习社群——Manage Club。按照流程,需要介绍企业内部的#教练团队,他们将为管理者们在培训后提供一对一的教练支持。
当八位外籍教练的照片依次划过屏幕时,一位主管突然举手问:“这里面有会说中文的吗?”
我我瞬间顿住,随即回答:“没有,他们都是国外的同事。”
看着他眼中闪过的期待与失落,我也感到遗憾———— 那些因文化差异导致的沟通屏障,那些藏在翻译腔背后的真实需求,此刻都化作屏幕上冰冷的外籍面孔。
就在刹那,心里突然有个声音破土而出,在胸腔里震出清晰的回响:可以有的啊,你就可以啊!
也是此刻我终于明白,“教练(Coach)”这个被我小心收藏的词汇,早已在等待某个时机,成为照亮前路的火种。
在接下来的一个星期,我的超强执行力被彻底激活了,我开始一头扎进教练学习的探索里——搜索 ICF 授权机构,打电话了解课时、学费、上课模式,甚至一节节试听课地比较和筛选......最后,我选定了 Coach8。
我的现任老板知道了我这一连串的操作后,惊叹于我的速度。
我对他说:“我也想成为内部教练。”
他不仅大力支持,还主动帮我申请了学费赞助。
回顾这段旅程,每个关键节点都像被命运轻轻推了一把。
在我完成三阶课程的第二天,公司教练组织的负责人问我学习情况,我立即发给她三张课程证书,顺利加入了#教练团队。
在成为企业内部教练这个目标上,我终终于从 A 点走到了实实在在的 B 点。
教练常说「目标是灯塔,而成长是航线」,如今的我深以为然。
比起抵达终点的雀跃,更珍贵的是沿途长出的能力:用非母语对话的从容,面对未知挑战的勇气,以及每一次突破舒适区时的自我看见......
这一路上的成长与收获,与我而言早已超越了“达成目标”本身的意义。
感谢坚持不懈的自己,感恩那个在「Join meeting」按钮前勇敢按下确认的自己,更感恩这一路上每一个给予信任、指引与支持的人 —— 他们让我明白:
所有看似「冥冥注定」的机遇,都藏在曾经全力以赴的伏笔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