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练书单|《非暴力沟通》:修炼你的高情商,不怼不杠,搞定99%的沟通难题





在我接触过的那么多教练案例里,有一个现象特别普遍,也特别让人心疼——太多太多的不开心、争吵甚至关系破裂,往往不是因为事情本身有多大不了,而是卡在了沟通方式上。


我们怎么去表达,怎么去听,这里面的学问太大了。

好的沟通方式,真的能像魔法一样,改变很多东西,不只是人际关系,甚至会影响整个人的生活状态和幸福感。所以,如果有人问我,想要改善沟通,有没有什么特别值得一看的书?我脑海里几乎会立刻跳出——《非暴力沟通》。

这本书,不仅仅是一套方法,更像是一种看待世界和与人连接的全新视角。

在进一步展开之前,我想请你回想一下,生活中我们是否也常常遇到这些情景:


话一出口,就点燃了对方的“炸药包”,明明是想表达关心,却变成了指责?

面对冲突和误解,除了沉默、争吵或冷战,我们是否束手无策,感觉心好累?

内心有很多需求和感受,却不知道如何恰当地表达,只能憋在心里,或者用抱怨、评判的方式间接“索取”?

如果这些场景让你感到熟悉,那么今天这篇文章,或许能为你打开一扇新的大门。我将围绕《非暴力沟通》的几个核心精髓展开,它们就像沟通的“心法”:


1. 区分观察与评论:只说你看到的,不说你“认为”的。

2. 体会和表达感受:勇敢说出心底真正的声音,而不是情绪化的标签。

3. 看见感受背后的需要:所有负面情绪,都源于我们内心深处未被满足的渴望。

4. 提出具体的请求:清晰地告诉对方,你希望他们做什么,而不是不要做什么。


这四个步骤,看似简单,却蕴含着深刻的智慧。


《非暴力沟通》的源起:一位用“爱”化解冲突的博士


“我深信,我们生而热爱生命,乐于互助。可是,究竟是什么,使我们难以体会到心中的爱,以致互相伤害?又是什么,让有些人即使在充满敌意的环境中,也能心存爱意?”——马歇尔·卢森堡


这本书的作者,马歇尔·卢森堡博士,是一位国际著名的#心理学 家和冲突调解专家。他早年师从人本主义心理学大师卡尔·罗杰斯,深受其影响。


卢森堡博士在世界各地从事和平调解工作,从战乱地区的部落冲突,到公司内部的矛盾,再到家庭成员间的纠纷,他发现,很多冲突的根源并非不可调和的利益,而是充满了“暴力”的沟通方式。


这里的“暴力”,不仅仅指身体上的攻击,更包括那些指责、嘲讽、否定、说教、贴标签等让我们心灵受伤的语言。


他基于自己数十年的研究和实践,发展出了一套独特的沟通模式——非暴力沟通,也被称为“爱的语言”或“长颈鹿语言”(长颈鹿是陆地上心脏最大的动物,象征着用心去听和说)。


他的目标是帮助人们建立一种基于尊重、理解和同理心的连接,从而和平地解决冲突,满足彼此的需求。


一、观察,而非评论:放下你心中的“法官棒”


“非暴力沟通的第一个要素是观察。我们仔细观察正在发生的事情,并清楚地说出观察结果。非暴力沟通并不要求我们保持完全的客观而不做任何评论。它只是强调区分观察和评论的重要性。”


我们常常不自觉地把观察和评论混为一谈。比如:


评论:“你这个人太懒了!”(这是基于你对某些行为的解读和评判)

观察:“我看到你这周有三天早上是9点半以后到办公室的,而且有两份报告没有按时提交。”(这是描述具体的事实,不带个人情绪色彩)


再比如,孩子把玩具扔得满地都是:


评论:“你怎么又把房间搞得这么乱七八糟的!真是个不爱整洁的孩子!”

观察:“我看到地板上有很多玩具,沙发上也堆着你的书包和衣服。”

说真的,单单是练习这一点,就已经能让日常对话里的“火药味”少掉一大半了。

很多时候,我们一张嘴就是评判、指责或者给别人贴标签,对方一听,那防御机制“唰”地就起来了,要么跟你对着干,要么干脆不说话了,这天还怎么聊下去?

但如果我们只是说出我们看到的客观事实,对方会更容易听进去,也为接下来的沟通铺了条相对平缓的路。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人们在感受到被评判时,大脑的杏仁核(负责处理威胁和恐惧的区域)会被激活,进入“战斗或逃跑”模式,理性思考的能力会下降。


而非暴力沟通的第一步,就是通过客观的观察,避免触发对方的防御机制。

二、体会和表达感受:连接你真实的内心世界


“非暴力沟通的第二个要素是感受。通过建立表达感受的词汇表,我们可以更清楚地表达感受,从而使沟通更为顺畅。”


观察之后,接下来一步,是学习体会和表达自己的感受。注意哦,这里说的感受,是我们内心真实的情绪状态,比如开心、难过、害怕、焦虑、失望、欣慰、感动这些。


我们太习惯于表达“想法”而不是“感受”了。打个比方:


想法:“我觉得你不爱我了。”(这不是感受,这是你基于对方行为做出的推断和评判)


感受:“你最近经常加班,很少陪我,我感到有些孤单和失落。”(这才是在清晰地表达内心的情绪)


或者,我们特别喜欢用“好”或“不好”这种大而化之的词。朋友问你最近怎么样,你可能回一句“还行”或者“不太好”。但具体是哪种“好”,哪种“不好”呢?是觉得充实、兴奋,还是感觉疲惫、沮丧?说不清楚,别人也很难真正理解你。


准确地识别和表达感受,这事儿太重要了:


1. 首先是帮我们自己更好地了解自己。情绪其实是内心需求的信号灯。当我们能清楚地说出自己的感受,就离理解自己更近了一步。


2. 也能让对方更准确地理解我们。直接说出感受,总比让对方猜来猜去要高效得多吧?


3. 更能建立深层次的情感连接。真诚地分享感受,是拉近人与人之间距离的特别好的方式。


有个真实的例子,一位妈妈看到孩子考试成绩不理想,可能会说:“你怎么考得这么差!太让我失望了!”


这里的“失望”虽然是感受,但前面那句评判性的“考得这么差”很容易让孩子产生逆反心理。


如果换成:“看到你这次的成绩,我感到有些担心和焦虑,因为我很在乎你的学习。”这样的表达,既传递了母亲的感受,也更容易让孩子理解母亲的出发点。


三、看见感受背后的需要:所有行为都是为了满足某种渴望


“非暴力沟通的第三个要素是需要。感受的根源在于我们自身——我们尚未得到满足的需要。”


这一点,可以说是非暴力沟通里特别核心,也特别有深度的地方。


我个人觉得,这也是它最具启发性的地方之一。


马歇尔博士认为,我们所有的行为和感受,不管是好的坏的,积极的消极的,背后都藏着我们内心某种没有被满足的需要。


这些需要,是全人类共通的,比如安全感、归属感、被尊重、被理解、自主选择、爱与被爱、成长、贡献等等,太多了。


当我们感到生气、难过、害怕的时候,往往就是因为某些对我们来说很重要的需要没有得到满足。


你因为伴侣忘了纪念日而生气,背后可能是你“被在乎”、“被重视”的需要落空了。


你因为同事在会上公开质疑你的方案而沮丧,背后可能是你“被认可”、“专业能力得到尊重”的需要受到了挑战。


孩子因为你不让他玩游戏而大哭大闹,背后可能是他“自主选择”、“获得乐趣”的需要没有被看见。


对我来说,真正理解了这一点,就好像突然有了一双“X光眼”,能穿透别人(也包括自己)表面那些激烈或者消极的情绪,看到背后那个其实很柔软、很渴望被满足的内核。


当我们能从“评判对方的行为”这个层面,跳出来,去琢磨“我自己或者对方到底是什么需要没被满足呢?”的时候,解决问题的钥匙往往就找到了。


比如,之前有个新闻,一位妻子因为丈夫长期沉迷游戏而感到绝望,两人冲突不断。


如果只是停留在指责丈夫“不负责任”、“就知道玩游戏”,问题很难解决。


但如果深入探究,妻子可能感到“陪伴”、“情感连接”、“共同分担家庭责任”的需要长期匮乏;


而丈夫沉迷游戏,背后也可能有“放松”、“成就感”、“逃避现实压力”等需要。


看见了彼此的需要,才有可能坐下来讨论如何共同满足。


四、提出具体的请求:清晰地指引方向


“非暴力沟通的第四个要素是请求。我们告诉别人,为了改善生活,我们希望他们做什么。”


好了,当我们清晰地表达了观察、感受和需要之后,最后一步,就是提出具体的、积极的、可以操作的请求。


一个有效的请求,有几个地方要特别注意:


1. 要具体明确:别说“我希望你对我好一点”这种空泛的话,而要说“我希望你下班回家后,能花半小时和我聊聊天,或者我们一起做晚饭。”越具体,对方越明白怎么做。


2. 要积极正面:告诉对方你“想要什么”,而不是“不想要什么”。比如,不说“你别再迟到了”,而说“我希望我们下次约会时,你能准时到。”


3. 记住,是请求,不是命令:真正的请求,是允许对方说“不”的。如果对方拒绝了,我们可以尝试去理解他拒绝背后的需要是什么,然后继续沟通,看看能不能找到双方都能接受的办法。如果我们说话的语气、态度让对方感觉根本没得选,那就不是请求,是命令了,很容易引起反感。


4. 有时候,请对方复述一下你的请求会很有用(虽然不是每次都必须):尤其是在一些重要的沟通里,请对方重复一下你的请求,能确保信息没有被误解。


举个例子,一位项目经理对团队成员说:“小王,你这个报告又拖延了,这样下去项目怎么能按时完成?你能不能上点心?” 这就是典型的“暴力沟通”了。


如果换成非暴力沟通的方式,可能会是这样:


“小王,我看到原定周三提交的项目进度报告,现在周五了还没有收到(观察)。我感到有些着急和担心(感受),因为我需要及时了解项目的整体进展,以确保我们能按期交付,这对整个团队的信誉很重要(需要)。


你是否可以告诉我,你预计什么时候能完成这份报告?或者,如果遇到了困难,是否需要我提供一些协助(具体的请求,并提供支持)?”


这样的表达,是不是更容易让人接受,也更能促进问题的解决?


结语:非暴力沟通,一场由内而外的修行


《非暴力沟通》这本书,对我来说,它真的不只是一套说话的技巧那么简单。它更像是一种生活的哲学,一场挺深刻的自我认知和人际关系的修行。


每次我重新翻看这本书,或者在生活中努力去实践它的原则时,都会深深地感觉到,它传递的其实是一种特别深刻的慈悲和智慧——对自己慈悲,对别人也慈悲,并且接纳生命本身的多样性。


它帮助我们:


向内看:更清楚地觉察自己的感受和需要,理解自己行为的动机。

向外看:用同理心去理解他人的感受和需要,即使他们的表达方式不那么友善。

建立桥梁:在人与人之间建立起真诚、尊重的连接,化解冲突,滋养关系。


学习非暴力沟通,就像是为自己和他人点亮一盏心灯。它可能不会立刻解决所有问题,但它提供了一条通往理解、接纳和爱的路径。在这个常常充满误解和冲突的世界里,掌握这样一种“爱的语言”,无疑会让我们的人生更加平和、丰盈。


如果你渴望改善与家人、伴侣、同事、朋友,乃至与自己的关系,我真的非常非常推荐你,去读一读《非暴力沟通》。它所带来的改变,或许会超乎你的想象。愿我们都能在每一次沟通中,播下理解与爱的种子。



阅读 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