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喻教练Demo: 在目标与焦虑的拉扯中,帮管理者找到「奔跑的松弛感」



作者:悦兰



我带领昆兰EMT(经营管理团队),用了一周时间,制定了以BLM为核心的昆兰战略规划,并以此解码形成昆兰新的年度计划。


面对未来,团队成员信心倍增,昆兰制定新一年目标,成为全球一流,国内头部的储能企业。


但我却产生了深深的焦虑,这是为什么呢?


一切看起来,都比以往要更好,而且,我是不太容易焦虑的人啊。


随后,馨阳的MC,我成了她的客户,督导是Betty老师。


我带来这个议题:我的莫名焦虑产生的原因?我该如何做出调整?


感谢我的教练馨阳,她给了我非常大的空间,让我对议题做了发散式的探索。面对未来,我感受到有两股力量在拉扯着我:


  • 目标很高,但挑战很大;

  • 机会很多,但不确定性很大;

  • 信心很大,但质疑声很多。



这两种力量的“拉扯”应该是我焦虑产生的根本原因,我情不自禁地发出呐喊:“我不想带着焦虑奔跑啊!”


说出这句话,我的能量更低了,整个人都崩溃了。



这时,有着“隐喻大师”称号的Betty老师,再次使用她的“隐喻”手法,帮助我对议题进行了深入探索。


Betty老师DEMO


Betty:悦兰,我们一起停在你刚才描述的场景里面。


我听到你描述自己是坚强的,追求完美的,你背着负重在路上奔跑。


你奔跑在一个相互拉扯的环境中,那个“拉扯”里面,一边是高的期待和希望,另一边是不确定和挑战。


请你闭上眼睛,感受自己就是在这个场景里奔跑的,你眼前的画面是什么?那个奔跑的自己像什么?她奔跑的那个力量和能量都很强的环境,又像什么?


悦兰:我感到那个路很宽,路两面有很高的山,这两座山是向我身体方向倾斜的。


我一个人在奔跑,前面有光亮,但感觉身体有两座大山压着,显得自己好渺小,因为我周围都是非常大的景象,无论是高耸入云的山,还是宽宽的路,而且我身边一个人都没有,一种孤独感。


Betty:那个渺小的自己,看着那些大的景象,是什么样的感受?她眼睛望出去的是什么?她在奔跑,她是什么样子的?


悦兰:她虽然很渺小,但还是有力量的。她一直在跑,她也看到那两座山了,但眼睛还是望向远方的,一直很坚定地在这条路上前行。


Betty:她的周围有什么?她眼睛看前方,她左右看,两边除了有山,还有什么?


悦兰:我不知道,这个画面里为什么只有我自己呢?而在现实的事业和生活中,我是有很多伙伴的啊,但为什么我只能看到那两座山、那条路,还有我自己呢?


Betty:允许自己就呆在那个场景里,感受你就是那个渺小的、孤独的,在那个宏大的场景里面,眼望远方,独自一人,继续奔跑。那个渺小的自己,在路上奔跑的时候,她感受到的是什么?


悦兰:对自己挺敬佩的。因为她希望冲出这条充满孤独和荆棘的路,她期待冲出去就会有美好发生,因为她心里有梦啊。


Betty:此刻,你的感觉是?


悦兰:内心是丰盈的。我能够经历别人做梦可能都想不到的事情,我去做,去挑战它,忍受压力和孤独。但同时,我也会感受到获得的成就感和满足感。不必在意结果,一直有追求的人生,对我来说,是最重要的。目前,如果想停下来,我可以有无数个理由让自己停下来,很多成果已经让我很满足了,但我依然要追求,我要的就是这个。是的,我就要这个。


Betty:现在,带着满足和丰盈,再回到路上,那个带着压力、负重、焦虑的自己,现在的感受呢?


悦兰:我所做的一切,不是为了别人,都是为了我自己。以前我以为,我特别追求成就,总是想要掌声和认可。现在我有了昆兰3年上市的想法,我想象到我带着团队IPO敲钟的情景,我觉得那个是我想要的,这是每个企业人都追求的时刻吧,我想,我也有很大机会获得这个。刚才特别开心的是,我不是为了这个,如果真有那个时刻,我可能会开心半个月,哈哈......我真正在意的是在路上奔跑的过程,那个追求。


Betty:当看到自己是为了在路上奔跑,你想让自己怎么跑?


悦兰:那我就不只是跑了。该跑就跑,想停也可以让自己停一停,遇到好的景色就逗留一下,或者就坐在地上,某一刻开心,我也可以跳起来。我还是那个小人,负重前行,虽然周围依然是孤寂的,但无论是自己的动作,还是心情,都不再是单调的,而是让自己开心的。不只是为了追逐远方那个目标,我追求那个过程,也享受这个过程。


Betty:在路上,丰盈的,自在奔跑的那个悦兰,和今天有什么不同?


悦兰:放松吧,真正从心里的放松。那个目标是我憧憬的,但它不会对我有莫大压力,我依然会追求它,还觉得挺有意思的,像是和它在比赛一样,看看我是不是能够征服它?无论结果怎样,我都会很开心。因为这个目标对我不是唯一,它只是我人生中的一个目标,即使我获得了它,还有其它目标在等着我。


Betty:那我们就停在这,可以吗?


悦兰:嗯,太好了。



Betty老师的讲解


>>> 隐喻的力量


隐喻,不是目的,是借“隐喻”给客户一个空间。


为什么要用隐喻?


第一,用隐喻让客户停下来。


在这个议题中,客户在描述议题时,已经用了“拉扯”这个隐喻,进入到了她内在的世界,这时,教练的提问就不能只在头脑的部分。


第二,隐喻是潜意识的语言。


客户说到了“奔跑”,她已经进入到“隐喻世界”,在这里,教练要给客户空间,让客户从头脑层面回到她的潜意识层面,让她进入到她的潜意识世界里。


>>> 处理情绪的框架


遇到“情绪”的议题,如果只在情绪的层面处理,可以吗?


教练的假设前提是什么?


我们要在问题的下一个层面去解决,在情绪的背后,我们要帮她探索的是什么?


情绪的背后是有需求的,所有“负面情绪”背后都有一个“正向需求”。


这个议题中,是什么让客户愿意在这条孤独的路上负重前行?


她的正向需求是什么?


她是为了荣誉、掌声、上市吗?


不,她是为了丰盈自己,因为她看到了自己的内在需求,她才可以做出选择:


我的奔跑,可以从单一的奔跑,变成可以走走停停,想怎么跑就怎么跑,这是她的解决方案,她的行动。


这个解决方案不用我们告诉她,教练不要认为,我们要给客户赋能,让客户从负面情绪转成正面情绪,这不是教练要做的事情。


当客户看到她自己的时候,她自己会做出主动选择。


作为教练,创造临在和同理,让客户自己看到她内在需求,做出主动选择,这就是处理情绪的框架


教练的信念是:客户是有能力,有智慧的。


教练的提问要“心脑并用”,这样才能激发客户“心脑”两部机器同时运转。




阅读 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