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我们“认知世界”的“三位守门员——删除、扭曲、概括(建议收藏)


Hi~,

朋友 听说这里的留言区有盐有料

你也来留言互动吧!

▽▽▽




作者:薛铁鏻


要有良好的沟通,要先理解对方的“心智模式”,每个人的成长背景,接触到的人事物都是不一样的,即便是从小一起长大的双胞胎,都有可能因为班级不同,因为老师同学不同,因为兴趣不同,而有不同的经验,进而组成不同的脑袋中的“模式”。


在人的大脑当中有个过滤器,过滤器会有三种功能,分别是"删除"、"扭曲"、"概括",他们就像我们脑袋中的守门员一样帮助我们过滤信息,从而让我们的大脑根据以往形成的“心智模式”来做判断。

删除的情况会是这样的,当有人这么跟你说"我真的好喜欢那个人啊!"(害羞的表情与动作),有些人会回说"你谈恋爱了!是谁?"这时他告诉你,我喜欢的是"林志玲",结果并不是谈恋爱,而是一种偶像的粉丝状态,删除会让讯息不完整,进而容易会错意!遇到删除的言语时,可用5W(who?when?where?what?why?)将言语厘清。


扭曲的情况会像如此,"他常常很晚回家,是不是不爱我了?",你有没有常常在电视上看到老婆经常这样说?这句话是一种在没有直接求证,而用自己的想法与心情去投射在别人的行为上,其实,会不会是老公工作最近事情多了要加班?也会不会是他在筹备一个很特别的事情,比如老婆的生日party等等,这样是不爱了吗?我想并不是吧!所以有些话语我们是要去向对方求证的,并不是自己想像中的那么回事。


概括的情况会像如此,"全天下的男人都是犯贱的",其实,有没有男人是很老实的?而说出这句话的人,只是因为身旁某些坏男人的行为,就将所有男人概括了,每个都犯贱!遇到概括的言语时,要去寻找反例,或其他不同的证据来打破对方的脑袋思维。


守门员(过滤器)越强大的人,越不容易沟通,也让自己越有限制。


这些认知世界的守门员本身,并无所谓好或坏。他们既是资产也是负债。人们对如何去形成他们的特色,各有不同的意见。有的人比较多用“删减”,有的比较偏好“扭曲”, 也有的人比较喜欢用“概括”。这些在实用上,有什么意义呢?


心智模式的这些过滤机制本身无所谓好坏。而且所有过滤机制都在程度上充当了心理防御机制。




“删减”‥(Deletion)


那些常运用“删减”的人会有跳跃性的思考方式,而使人很难跟得上。 他们因能“删减”一些干扰,而有很强的专注力,他们也可能很能忍受一些生理的不舒服。我们对我们的经验是有选择性的,而“删减”掉不要的。那些 “删减”掉的经验,不是不吻合我们要的,就是我们认为不重要。例如: 你曾经找不到钥匙,后来又在你找过的地方找到的经验,你就知道“删减”是如何在运作的。假如我们不去“删减”一些进来的感官资讯,我们会被其淹没。但是,也可能刚好“删减”掉一些我们应该要注意的。如我们当下的感觉为何,或者别人对我们的重要回馈。有时我们对别人所讲的话,只听到负面的,而删除掉了正面的,甚至它们是在同一个句子里。


要完成一张地图,必先有所删减不可,除非想累死。你不可能巨细靡遗地完整叙述你的经验。因此,你开始删减一些事情。问题是你有时候也会删减掉一些重要资讯。你必须有正确讯息方能正确地制作出真正属于你的你的心灵地图。


大多数人都已听说这样的语言形态,如:   “我害怕”、“我困惑”、“我感到困惑”或“我高兴”。   这些语言形态会删减你所要描述的部分内容。所以,某人害怕某事,而整件事情却在所谓的“我好害怕”的话语叙述中被删减掉了。因此,假若你想找回这个讯息,你问的应该是:“怕什么?”明确地说:“到底是什么事情使你害怕?”类似的情况是如果有人说:“我觉得困惑。”那么他一定因为某事而困惑。


你可以删减一些讯息,但有时候被删减的资讯却是非常重要的。专业的沟通者在讯息被删减的时候必须知道是什么讯息被删减了,并在必要时使用语言工具恢复被删掉部分。


我们必须做的事情之一,是试着分辨被删去的讯息中哪一部分最重重要。例如,如果有人说他们害怕,那麽知道他们害怕什么是非常重要的。或者,如果有人说他们处在痛苦中,就必须找到他们痛苦的原因,以及何以会有这些原因发生。人们大多有这种直觉。当有人删去某些讯息,你会说:“到底他们是什么呢?”你会想要寻找丢失的讯息。


“人们对此已充分知道了。”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它太模糊了,我们并不知道人们是指谁,或许这是需要确实知道的。为了搞清楚,你会问:“到底是谁?”有时候在句子中,人物完全失去了,如“知道这个是不够的。” 这种叫做消极的说法。这是很好的规避责任的方法。


再回到原来的句子,“此”代表什么?除非先前的对话你已经清楚了,否则你要问:“他们对什么还知道得不够?”“纵使很清楚了,也值得再问一 次。”


最后,“知道”这动词也不是很明确的,你可以问:“他们如何知道的?”假如我们在谈话的时候,老是追根究底,那会是很讨厌人的,尤其几乎每句话都有一些删减。然而,细节可能是重要的。假如我们不清楚它,就经常会错误地假设它。我们以我们自己的地图,而不是说话者的地图,来填充那失去的部分。有时说话者也不确知他们的言下之意。你的问题会帮助他们更清楚他们的原意。


上述最后一句,包括了比较词——更。我们使用很多比较词:   “更好”、“最好”、“较糟”、“更多”、“更少”。一个比较的情形,需要有至少两项事物。知道比较的基础很重要。 你要问:“与什么比较?”


比如有人说:“我表现得比较差。”跟什么比很差?你理想的表现是什么?你昨天的表现?专家的表现如何?不切实际的比较会给人带来很大的不快。有一个很有效的让自己沮丧方法是将自己与想像的且无法达成的理想比较,觉得自己真笨,赶不上那些标准,然后又删掉你使用的标准,你就可以觉得很糟,而又无法排除。


激励自己,似乎让自己与吸引人的未来相比,而不是去与他人相比。要评判自己的进步,是将自己目前与当初开始时相比。


“扭曲”‥(Distortion)


很会“扭曲”他们的体验的人,会不断地因他们对你的言行的诠释方式,而让你惊讶。他们可能会看到一些你从来不会想的因果连结。他们能够做不寻常的连接,并从你的话,推演出你的思想与感受。他们也可能会很有创意。艺术、音乐及文学都要用到“扭曲”。“扭曲”才能创造出唐老鸭、米老鼠...我们改变我们的经验,以放大或消除它且以不同的角度看它,就像是从凹凸镜看。同样的,假如我们没有“扭曲”的能力的话,也会窒息掉我们的创意。例如:当你计划要重新装潢时,如能事先就可想像到,房子装璜好时,会是什么样子,会很有帮助。这就是感官的“扭曲”。


但如果你将别人以某种方式看你,想成他在瞧不起你,你很可能是在 “扭曲”他看你的意思,因而也会“扭曲”了你的反应。幻想建立于幻想之上。


我们可以去掉过程并将其变为事物来扭曲事情,这样建立起来的名词做“名词化”。我们有很多重要的观念是名词化的:爱、正义、教育、信念、选择、合作、害怕...扭曲的意思就是,这些名词其实是动词乔装的,过程中途被冻结掉了。名词化的问题是,它们变成静态及无法更动的。比如有 说:“这个关系已经停止了。”可以将这个关系转回到过程,即问:“我们是怎样没关联了?”以找出说者的意思。

下列还有一些有弦外之音的扭曲“隐含前提”。人在说话的时经常有弦外之音,找出来后,会让我们更加瞭解他们的心智模式,听出那些假设的东西。要找出来的方法是问问自己,要让那话有意义,什么东西还没有说出来?比如说:


“他就像你其他朋友一样迟钝。”这就是假设你所有其他的朋友都是迟钝的。


“请不要像上次我们讨论时,那样无理取闹。”假设你上次无理取闹以及我们上次已经讨论过这主题。


“你要现在付我钱,还是等一下付?”假设你是会付我钱的。


“为什么这个这么困难?”假设这本来就是困难的。如果你去回答他为什么的问题,你就是在加强他的假设。


以为什么开始的问句,常常以将你的注意力由假设转到理由的方式,来隐藏它的假设。


“概括”‥(Generalization)


常作“一般化”或“类推”的人,可能对自己很肯定(或非常不肯定)。世界在他们看来,可能是很单纯的。他们住在一个黑白分明的世界,假如经验是这样就该是那样,则灰色地带很难存在。他们也可能有很多行为准则来应对不同的情境。科学法则都是类推出来的,而科学方法是很好的作业方法:实验,由结果来“类推”,但也永远都准备好,在面对例外时,就要改弦易张了。


我们对我们经验中的某部份,当为是事情的全部,而忽略了可能的例外。这对我们在面对一个情境时,可以从我们过去在类似的情境中,所学的经验,很快的反应,是很有用的。


但是,如果我们“类推”(概括)错误或没对新经验开放的话,可能会变成问题。信念就是一个很好“概括”的例子。


当你在做“类推”(概括)时,你是想了解外界,并知道什么是可以期待的。


这意味着,当你看到一个跟你从前看过完全不同的把手时,你不需要很困惑地退下来。你知道那仅是另外一种的把手而已。


“概括”是我们如何学习的基本部份,但是同样的“程序”也会招来大灾难。


假设你有一段不理想的亲密关系的经验。你根据这经验而“类推”,世界上的人都一样,不值得信赖。你这个“概括”的想法,可能会中止了你再找到一位例外于上述想法的另一半的机会。


像“所有”、“永不”、“总是”、“每一次”这类的字眼是概括性的,它们不承认例外。它们局限、简化了我们对世界的看法,而不是世界本身。比如说:


1、我永远都没办法做这事。

2、没有人在乎。

3、当我需要你时,你总是不在。

4、人类并不是仁慈的。

5、西餐是贵的。


另外一个概括的例子是,我们如何以“应该”、“必须”来管制我们及他人。有时候并没有真正的必要性。要找出其必要性,可以问:“如果我没有做那些事,会怎么样?”比如说:“你应该另外找个工作。”“如果没有找,会怎么样?”找出那后果,它们可能是真的不愉快的,或者只是想像的。我们们有时被那些管制性的字眼所限制(也是一种催眠),所以想都不想就去遵从了。


也有反面的规则:“不该”、“不要”、“不能”是更强的规范。有一些是真正的生理上的限制:“我无法跳高20米。”其他未经测试的信念。比如说:“我不能改变”或“我无法找它”。要突破这点就问“社会么阻挡了你?”这种问法,可以改变焦点,由被卡住的位置前进到某个目标以及排除可能阻挡路东西。


“我能,你也能”是授予力量的字眼,除非那些目标是不切实际的,所以 “必要”、“应该”这种词改为“能够”是很好的。所以“我必须做好”变成“我能做好。”这种重新更动是你能替自己或者他人做的最有力量的改变。


删除、扭曲、概括和教练的关系是什么?


删除扭曲概括这三个概念最早是来自于NLP的创始人们所创立的理论,他们观察和总结了催眠大师埃里克森、萨提亚和波尔(完形疗法的创始人)平时治疗时候与患者之间对话的话术而总结的。一经推出就被广泛的传播和认可,特别是应用在心理治疗、心理咨询、催眠、商业谈判、销售、成功学,而在我们看来这个工具也是一个极为有力的教练工具。透过删除扭曲概括的学习,初学者的教练可以很快的掌握提问的技巧,可以深入的了解客户的内在世界(心智模式),也为更深层的倾听和提问,创造了一个绝佳的把手。


近年来,ICF国际认证教练在中国兴起,教练职业也成为了一个先锋职业。学习教练的技能不仅仅只是需要对于知识、技术、工具和模型的掌控,更关键的是优秀教练所应具备的内在的软性技能的能力。Coach8透过对于不同学科不同领域的可以用作教练工具的内容的整合可以更好地帮助教练初学者快速上手教练,那么删除扭曲概括无疑就是一个非常大法级的工具。想了解更多如何运用工具提问的技巧,请来我的课堂体验。


下载《CPCT301职业教练国际认证课程》手册

下载教学大纲,了解课程时间安排、课程内容、证书级别和认证路径。所有课程已经经过ICF授权认证培训,在这里一定可以找到最适合你的学习计划、 预算和学习时间的课程。


阅读 4571   


评论 (47)

薛铁鏻

一口气整理出来了这篇,删除扭曲概括在NLP里面被称为“Meta model”翻译成语言检定模式,很长时间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一直想写这么一篇,这个工具还是大法级的工具对教练约谈很实用也很重要!欢迎大家在留言区留言互动!

Coach8小编1号: 作者本尊留言,必须置顶啊,我也借着这个帖子号召大家留言互动!

福娃他爸

这个工具太实用了,单单用这一个工具就可以在教练过程中让客户有非常好的觉察。当然,这个工具的威力不仅仅在教练过程中,生活中就超级实用,因为生活中有太多类似的场景了,时时刻刻都有发生,一个简单的发问可能就能带来觉察,真的是超级实用。

Coach8小编1号: 看来是拿到好处了,对吧?哈哈

丽娟

人的大脑中有个过滤器,这个过滤器有三种功能:概括、删除、扭曲,这三种功能会像守门员一样帮助大脑过滤信息,从而让我们的大脑按照以往的形成的“心智模式”来做判断。概括往往以个人经验为证,归纳成独立的个人处事观,并以语言表达出来,对一件事情高度浓缩:而删除是个人因只对这件事情专注,而忽略了这件事的其他数据信息;扭曲是把自己的想法,让我们把所知道的事实数据,转化为虚幻或比喻的语句,像比喻,把一个东西变成虚幻的东西。通过对概括删除扭曲的深入学习,教练可以很好地掌握提问的技巧。可以让教练更深入的了解客户的内在世界,这也为更深层的倾听和提问创造了更好的条件。薛老师的文章太棒了!很高兴能学习到这些大法级的知识!

Coach8小编1号: 关键的关键是用,对吧?哈哈

灯火阑珊

任何事都有好有坏,删除,扭曲,概括也是如此。重要的是,我们在生活中是否带着对自己的觉察,有了这个觉察,我们就能调整自己。

唐爱军

扭曲、删除、概括,是大脑的机制,首先接受它。在需要澄清的地方把过滤掉的内容找回来,看看也许还有有用的。

我的状态: 上课的时候:嗯,听懂了。 做作业的时候:这里是哪个? 哈哈~ 目前能发现“守门员”,但是到底是哪个,有时候会混淆。 慢慢总结了一些自己的分辨方法,同时也告诉自己,不求甚解,求会意。实践出真知。

小编: 是的

櫻淼

一直认为自己是理直气壮的,没想到话语中删除概括太多了。仔细分析,coach一下,是在扩大“成果”,缩小责任。一个个的co,接纳不足,担起责任。

小编: 恭喜你的收获和带走

华莱士甘

有一个很有效的让自己沮丧方法是将自己与想像的且无法达成的理想比较,觉得自己真笨,赶不上那些标准,然后又删掉你使用的标准,你就可以觉得很糟,而又无法排除。 激励自己,似乎让自己与吸引人的未来相比,而不是去与他人相比。要评判自己的进步,是将自己目前与当初开始时相比。 以上观点很有同感。引导客户看向未来。

Coach8小编1号: 恭喜你的看到!

教练初级84班依依

作为我自己来说,看了这篇文章,我感觉自己删除,概括,扭曲这三者都有,扭曲好像更多一点儿,我喜欢曲解别人话语里面的意思,并且往自己并不喜欢的那个方向去想,感觉好恐怖!到底是什么阻碍了我呢?特别想去探究!

Coach8小编1号: 认真的学习教练有助于自己的成长!

飞鸟

我们头脑中的,概括,删除,扭曲的这三个守门员,守护的是如此成功,如此自然,以至于对他们没有觉察,而放弃了自己的主动权。守门员是在帮助我们对抗复杂的外部事物,但同时他也有其弊端。守门员(过滤器)越强大的人,越不容易沟通,也让自己越有限制。这个真的是一语惊醒梦中人呀! 多谢作者的分享,我们才可以认识到他们的存在,并开始觉察他们对我们价值观,信念和行为的影响。教练的这种优秀的工具真的是太棒了!真希望越来越多的人能够认识到自己头脑中的这三个守门员!

Coach8小编1号: 我们先帮助自己,然后透过我们的影响力帮助更多人,如何?

Heidi

作为初级84班复训学员,之前对删除扭曲概括只是了解皮毛,看完薛大大的文章,有了更加细致的了解,并找到了应对的策略。删除-问5W;扭曲:问还有其他可能吗?概括:举反例。

Coach8小编1号: 恭喜收获!

Alice

特别实用好用的工具!生活中每天都会遇到的语言模式,通过与教练的结合可以更好的服务客户,要反复琢磨,深度学习与练习,谢谢薛老师的分享~

Coach8小编1号: 期待你的应用后的文字总结或者感言

李沐子

其实学习了概括、删除、扭曲后,一是有助于自我觉察,可以找出自己的心智模式,自己的防御机制,有助于自己和他人的人际沟通,也有助于自我破茧成长; 2.在教练中,可以帮助我们去观察客户回复中在用概括、删除还是扭曲,然后解锁客户的云,客户的大脑运行机制,然后通过提问,给客户创造新的空间,让客户成长,觉察和找到答案; 3.这和GROW是两个不同纬度的工具,GTOW是更多的是帮助教练定位创造空间的位置,而概括删除扭曲是帮助客户从当下创造新的空间。

Coach8小编1号: 总结的很好

梦飞

删除,扭曲,概括,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它更多的给我们带来了什么呢,是让我们的对话更加简单化了,还是让我们的交流增添了更多的误解,感觉它是双面的,并无好与不好的明显界限,我只想慢慢的去察觉出它,帮助我和对方去厘清真正的思路,想法,困惑。

Coach8小编1号: 对,它有时候保护我们,有时候限制我们,要看看在什么场景和场合下

月光

这篇文章看了三天了,每次看的时候很有收获。多看一次,又会看到至少一个新的点……感觉很有意思。

Coach8小编1号: 要多琢磨琢磨

乐乐

我们平时总是陷在删除,扭曲和概括的认知世界里,仔细想来,确实都是一些认知模式的表皮,没有真的去深究过,比如,我曾经怕黑,总要开灯睡觉,但是从来没有问过自己:为什么怕黑,是什么原因让你害怕黑暗? 看了这文章,突然发现,原来教练跟客户有这么多的聊天切入点,哈哈 突然有点兴奋

Coach8小编1号: 哈哈,恭喜你,一个人能反思自己,然后真正的了解自己,这个事情其实很不容易,看到你觉得有意思,是我们Coach8的人都高兴的事情,因为我们特别的懂你的那种感觉,我们就是从那个时候过来的。

樱之语

文章太赞 了!感谢薛老师! 课上听过了,总觉得不够明白,教练中也没有很好的运用,今天觉得清晰多了,开心~!

Coach8小编1号: 哈哈,看来小编的作用还是很重要的,对吧?

郭玢

初级班有提到删除扭曲概括,有文章感觉特别好,很清晰。能够对删除、扭曲、概括有提问,是看起来很平常的问题,却可以问出客户自己不容易觉察到的,让ta突然想起来重要的人事物。

Coach8小编1号: 是的,现在的课程都会配很多文章,这样就会让大家应用的场景更多的层次感

小鑫

删除,扭曲,概括给了我不一样的视角,可以觉察自己,同时也知道如何运用技巧了解别人表层及深层的意义,它的好待我不断去发现,唯有练习。

Coach8小编1号: 其实教练的本质还是通过练习才能体验,很对

无名

在三位守门员的保护下,我们避免了很多的伤害。同时他也阻碍了我们向前。这个时候就要更新我们的守门员。

Coach8小编1号: 更新一下守门员,但是他依然还是很重要的

近期什么时间开课?

想了解ICF认证教练课程

可以安排试听课吗?

请您留言

诚邀您参加ICF教练认证试学课程,您可以留下您的信息,会有课程顾问联系您详细介绍课程安排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