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竟之业》(美) 安・玛丽・史劳符
大家好,我是薛铁鏻,作为 ICF 认证的 MCC 级教练,在陪伴客户穿越人生迷雾、探寻自我成长的道路上,我常常遇到这样的情况:许多人看似生活顺遂,却总在某些时刻被莫名的情绪困扰,在关系中重复相似的模式,仿佛心底藏着未完成的课题。带着帮助客户深入解决内心困惑的初心,我在阅读中不断探索,直到遇见《未竟之业》这本书,它就像一把精巧的钥匙,为我和客户打开了理解心灵深处秘密的大门。今天,我满怀诚意地想把这本由美国作者安・玛丽・史劳符所著的佳作,推荐给大家。
安・玛丽・史劳符是一位在心理学领域深耕多年的专家,她的专业背景和实践经验令人钦佩。史劳符拥有深厚的心理学学术功底,在心理治疗与研究领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她长期致力于研究人类早期经历对成年后生活的影响,尤其关注那些潜藏在潜意识中,影响我们行为和情感模式的 “未竟之业”。通过大量的临床案例和深入研究,史劳符总结出一套独特且实用的理论体系,并将其融入《未竟之业》这本书中。她不仅是一位优秀的研究者,更是一位出色的知识传播者,擅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和生动真实的案例,将复杂的心理学理论转化为大众易于理解和应用的内容,帮助无数读者重新认识自己,找到心灵成长的方向。
《未竟之业》这本书的结构层层递进,宛如一场抽丝剥茧的心灵探索之旅。开篇,史劳符以极具共鸣的生活场景引入,比如有人在亲密关系中总是患得患失,在职场中频繁陷入自我怀疑,她指出这些看似偶然的行为背后,往往隐藏着未被解决的童年或过往经历中的心理 “遗留问题”,也就是书中所说的 “未竟之业”,瞬间引发读者对自身生活的反思。
紧接着,书中深入剖析了 “未竟之业” 的形成机制。史劳符结合心理学中的依恋理论、创伤理论等,详细阐述了我们在成长过程中,尤其是童年时期,由于某些未被满足的情感需求、未被妥善处理的冲突或创伤,会在内心留下 “缺口”。这些 “缺口” 并不会随着时间消失,而是以潜意识的方式影响着我们成年后的思维、情感和行为模式。例如,童年时期缺乏父母关爱的人,成年后可能在亲密关系中表现出过度依赖或逃避的行为。
在书的中间部分,史劳符通过丰富多样的真实案例,展示了 “未竟之业” 在不同人际关系和生活场景中的具体表现,包括亲子关系、爱情、友情和职场关系等。她帮助读者识别自身存在的 “未竟之业”,并引导读者思考这些未完成的心理课题是如何阻碍自己获得幸福和成长的。同时,书中还介绍了一系列实用的方法和技巧,如正念练习、自我对话、情绪觉察等,教导读者如何直面 “未竟之业”,通过自我反思和积极行动,逐步疗愈内心的创伤,填补那些曾经的 “缺口”。
书的后半部分,则聚焦于如何将对 “未竟之业” 的理解应用到日常生活中,实现真正的心灵成长和关系改善。史劳符鼓励读者以更加包容和接纳的态度对待自己的过去和当下,通过持续的自我探索和实践,打破那些重复的负面模式,建立更加健康、积极的思维和行为方式。
书中要点众多,其中对 “未竟之业” 概念的清晰界定和形成机制的深入分析是核心所在。它让我们明白,许多困扰我们的问题并非无迹可寻,而是有着深刻的心理根源。同时,书中提供的自我觉察和疗愈方法也极具实操性,帮助我们将理论转化为行动。此外,关于 “未竟之业” 在人际关系中影响的阐述,也为我们理解自己与他人的互动模式提供了全新的视角,让我们意识到改善关系的关键往往在于解决自身的心理课题。
这本书与教练学习以及教练工作紧密相连,对教练从业者而言,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在教练学习过程中,《未竟之业》拓宽了我们对人类心理和行为的理解维度,丰富了我们的专业知识体系。作为教练,只有深入了解客户行为背后潜在的心理因素,才能更好地与客户建立连接,制定出有效的教练策略。
在教练工作中,这些理念和方法更是我们引导客户成长的有力工具。当客户在关系中遇到困境、在自我认知上产生迷茫时,我们可以运用书中的理论,帮助客户分析是否存在 “未竟之业” 在影响着他们。通过引导客户进行自我觉察和反思,运用书中的实用技巧,协助客户直面内心的问题,逐步疗愈创伤,实现思维和行为模式的转变。例如,曾有一位客户总是在恋爱中陷入痛苦的循环,在运用《未竟之业》中的方法进行教练后,她发现这与童年时期和父亲的关系模式有关,通过自我探索和积极调整,她最终走出了困境,建立了健康的亲密关系。这让我深刻体会到这本书在教练实践中的强大作用。